浅谈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2022-04-20 09:27: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欢迎阅读!
负面,科学技术,影响
浅探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科技功能的内在矛盾及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福州大学,人文科学院,社会学专业,1901527)







[摘要]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成为国家、民族竞争能力最重要的因素。但是由于科技功能所存在的内在矛盾,使其不可避免的对人类社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讨论。

[关键词]功能 异化 效益原则 人文尺度

[导言]

科学和技术自从17世纪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来,不但充分显示了它的造福功能,也逐渐暴露出对自然和社会的危害。其中人类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益,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从“知识就是力量”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19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极端功利主义,片面追求效益原则,导致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膨胀,价值理性失落,科技文化人文文化日益分离。科学技术的发展失去了人文精神的导引,偏离了人的根本目的。

例如,“克隆”技术在世界各国都被禁止运用于人自身,这主要不是因为技术和经济的原因,而是因为价值观、伦理观等人类精神价值方面的原因。“克隆”人技术将改变人类传统的生育方式,这种技术如不加控制,生殖技术可能被滥用,这将给人类和社会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因此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中,既要遵循效益原则,没有这个原则,科学发展将失去内在动力,同时又要强调人在世界的自主地位。偏离人的目的,忽视人自身的本质与价值,科技发展必然最终对人自身造成戕害。

因此本文试从科学技术的功能角度来分析其内在矛盾,科技发展对于人类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其中包括科技的非均衡进步、功利性应用、非理性运用和双刃剑作用等诸多问题。



[正文]

1 科技的非均衡进步

科学技术的非均衡进步指的是在科技在不同领域上的发展不均衡,以及科技发展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地区中的不均衡进步。这导致的直接结果是那些效益较高、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展,而由于马太效应的影响,这在不同经济展水平的国家之间则表现的犹为显著

人类的全球联系或全球社会形成以前,不仅科技水平低下、进步缓慢,而且人们面对的世界系统中事物间的联系非常微弱,或者不能被深刻认识,因而相对孤立的生产经济、政治、社会等人类发展问题,便依照它们各自的特性,在既成的群体、民族、国家范围内单独加以解决。与这种分散的国家或社会体系相适应,从其中发育而成的技术体系必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各门科学学科相对独立地发展,彼此间既缺少横向联系,也缺少整体统一性;但其中某些能带来更直接更明显物质利益的学科和技术,必然得到优先的、更快的乃至片面的发展。这已为人类生产科技发展的历史所证明。

科技发展的这样一种机理,同时指明了这种道理或事实:那些逐利性最强的人群或社会往往也能最有效地推进科技进步,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达到财富创造和社会发展。与此相适应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自近代便导引了科技进步的方向,至今仍驾驭着科技进步的潮


头,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在其中。因此,科技的非均衡进步与人类世界中民族、国家的不平衡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是同一过程中的基本的因果关系。到目前为止,这种矛盾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因而它的发展与与后果也就必然具有明显的自发性质。 2 科技的功利性利用

20世纪特别是其后半叶以来,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过程,都是殚精竭力地抓取、掌握科技这个决定性力量,以企加速自身发展的进程;甚至这一点如今也同社会制度的优劣发生了认识上的明确联系。然而,直到20世纪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最高的,仅只是少数拥有发达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大多数国家尚处于发展中或贫困状态,并正经受着发达国家凭借高科技优势而进行的更深入的盘剥,整个人类世界因此而贫富悬殊,裂痕昭然,矛盾重重。

这样,功利性运用科学技术便以更大的力度而无所不在,已经成为危险难测的全人类的怪圈,任何国家与社会如今都不能超然于外。由此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这表现为人的外部世界的危机和内部世界的危机两个方面,前者指自然环境的危机,后者指人自身的危机。

首先,人的外部世界产生了危机,即人类赖于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这体现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人类凭着愈来愈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自然进行毫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其结果是一方面增加生产、创造财富的同时造成资源的日趋枯竭;另一方面人类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的同时,又无节制地向自然“排放”,现代工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废气、废水、废料。它们给人类自身和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带来严重损害。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是出于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不断刺激着人类的这种需求的日益膨胀,并为实现这种需求提供了工具。于是人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利用愈演愈烈。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危机日益严重,这已经成为科技时代的全球性问题。 3 科技的双刃剑作用

科学技术发展至今的历史表明,它是一把“双刃剑”即是说它在增进人类福利的同时,也蕴涵着发挥着危害人类的功能,虽然前者是主要的,这种“双刃剑”属性,通过科技所施及的特定的对象、某种系统、人类社会以及它们的变化,无不可以展示出来。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它对于人类的福利性与危害性一同在增强,因而愈加是一把“双刃剑”。

科技进步的短效应与长效应的矛盾,可以视为科技的“双刃剑”属性与效应的一种明显表现。即入20世纪60年代的“绿色革命”,确实部分解决了农业生产力的不足的问题,然而大量使用化肥、沙虫剂和塑料薄膜,却造成了土壤生产力的下降和污染的恶化。这从最终结果上看,科技进步在短期内缓解了粮食短缺问题,但在长期效应上,却不得不。这从最终结果上看,科技进步在短期内缓解了粮食短缺问题,但在长期效应上,却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价来消化由此带来的种种恶果。事实上,在人类社会已经发展的许多方面,人们总是陷入诸如此类的饮鸩止渴的境地。而直到目前为止,新技术、新发明带给社会的短效应与长效应的矛盾,始终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如何防止和解决这种矛盾,看来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课题。

科学技术的“双刃剑”属性是它的内在矛盾的外化,而决非人们外加于它的。那种宣称科学技术为“中性”、而其危害性结果则源于人们的使用的观点,违反唯物辨证法的认识论,因而是不彻底和不科学的。实际上,有些科学技术一经出现,其危害性就已形成或者可以推想,例如军事技术和核技术。就是“中性”论回答不了的和头痛的。

4 科技的非理性应用

然而在这一些矛盾中,主导方面是人类社会科技的非理性的利用。这里所谓非理性的利用,主要是指下述:其一,人们对使用新技术的社会后果缺乏明确预料,因而即使出于积极的心态也会带来始料不及的恶果。这种情形大多发生于科技水平尚不高的时期。其二,人们只着眼于生产劳动和经济发展中最浅近、最直接的有益效用而应用科学技术,却忽视了长期的客观与社会的影响。其三,科学技术被用作战争、侵略、征服、称霸的工具。不论是地


理大发现以后的殖民征服,还是当今的霸权主义行经,无一不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凭借和后盾的。总而言之,在非理性利用的情形之下,科学技术就愈发显出“双刃剑”的属性,因而它造福或为祸人类的情形和成分是难以定量比较的。

科学技术的非理性运用(滥用、误用、恶用)导致了人自身的危机,即技术的异化导致人性的异化,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和精神的萎顿。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初衷在于使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使人获得更大的自由与解放,从而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在人类历史上,人类借助科学技术从自然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确立了人自身对自然的主体地位,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获得某种自由与解放。尤其现代科学技术,使人越来越多地从体力到脑力获得解放,人越来越走向高度的自由。然而由科技本身存在某种非人性化的因素,加上对科技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技术的异化。在异化状态下,技术不再是为人服务的工具,对于人自身而言技术反倒成为统治自己的、压迫自己的异已力量,这种力量反过来剥夺了人的自由,使人从属于它,人成了它的附属物。

[结论]

人类具有创造性的意识,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说明了,正是人类的这种创造性意识使人类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人类的创造性使得人们追求一种更丰富的生活,不断地追求超越,超越自身。但另一方面,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产物,超出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超越生活”。而这些文化产物,作为一种外在的存在,具有其自身的生命力,服从其自身的逻辑。这种人的创造性与创造性的产物之间的分离,或者说是“异化”,是内在的,不可避免的。

同时从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来看,人也被异化成了非人。他不仅凌驾于自然之上,认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而且凌驾于上帝(神灵)之上,世界就是以他为中心,其它的一切都是他役使的工具或奴婢。人的主体性日益膨胀,不仅出现了尼采这样的哲学狂人,甚至出现了希特勒这样的战争狂人,想以日尔曼民族来改良人类。这种人的主体性日益膨胀,当然是建立在对人的自信,对科学技术的自信基础之上,但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主客体的严重对立。

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加祸于人类,科技是善用还是恶用或误用都取决于人自身,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要真正使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使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使其负面效应降低到最小限度,就必须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科学技术,进行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的生产。使用新技术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人的身心双重需要,从而避免强迫人适应技术,避免技术对人的压迫。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优化人的生存状况紧密联系。人们不能仅仅按照经济效益原则来发展科学技术,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考虑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的同时,还必须兼顾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否有利的因素。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的科技项目也不一定就是合目的性的。因为它可能对人的安全形成威胁,可能对人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可能对人的精神造成损害,这样的科技项目就不是合理的。此外科学技术的运用还要顾及到人的伦理观、价值观、审美观历史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 何亚平,主编。科学社会学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

[2] []尼科·雅赫尔,著。科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论问题[M]。顾镜清,译。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81

[3] []斯图亚特·里查德,著。科学哲学科学社会[M]。姚尔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89

[4] 侯钧生,主编。西方社会理论教程[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5] 黄文贵,著。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尺度[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 [6] 李桂花,著。科技异化与科技人化[J]哲学研究2004

[7] []J.D.凡尔纳,著。科学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商务印书馆,1986 [8] 郑积源,主编。跨世纪科技社会可持续发展[M]。人民出版社,1998

[9] 殷登祥,著。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10] 龚育之、任定成,著。在科学社会之间[M]。武汉出版社, 199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9b16bd0240c844769eaeed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