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先秦儒学及其影响(一)

2023-01-17 14:24: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略论先秦儒学及其影响(一)》,欢迎阅读!
略论,儒学,先秦,及其,影响
略论先秦儒学及其影响()

在中国儒学的历史长河中,先秦无疑是最基本的源头。先秦儒学奠定了中国儒学的发展基础,影响并规范着后世儒学。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儒学的基本范式在先秦时期即已形成,而后儒则只是不断地对先秦儒学进行诠释与发挥、发展。本文试对先秦儒学及其影响略作论析,管蠡之见,就教方家。

的起源甚早。本世纪30年代,胡适曾撰《说儒》,据《说文》而以字从需从柔,称本是着殷服、守殷礼,持守柔逊的人生观殷民族的教士1。此论曾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郭沫若即曾对之严加痛斥2但凭实论来,此论并非毫无见地。70年代中叶,徐中舒先生通过甲骨文字研究确证儒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存在并认为古代之儒,其职为祭祖事神、经理葬事、为人相礼等(3。这表明胡氏所谓儒是殷民族的教士的观点有一定正确性,当然,他说代表着亡国遗民忍辱负重的柔道人生观便不允当了。 尽管如此,作为一个以有体系的思想为坚定理论基础的儒家学派,乃是到春秋末叶才由孔子创立而成。对此,郭沫若指出:儒之本意诚然是柔,但儒应当本来是邹鲁之士缙绅先生们的专号。那在孔子以前已经是有的,但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产物,是西周的奴隶制逐渐崩溃中所产生出来的成果。而孔子把从前由贵族所占有的知识普及到民间,促成了儒的职业化或行帮化4。侯外庐先生也认为,“‘这种职业并不始于孔子,但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在私学的中国思想史起点上完成了发端的一环,实无可疑。5)由此可见,在考历史起源时,虽可将视野一直投放到殷商时代,但若论儒家学派或作为其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学,则只应从孔子开始,因为正是孔子才真正把儒术变为儒学,并据之创立起儒家学派。

从创生出儒学,并进而为儒家学派奠定下坚实理论基础角度来论究,孔子思想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其提出的论和论:前者是对古代诗书礼乐传统的继承,却又并不拘守传统礼制的形式而有所休整,更充实以的精神,遂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普泛意义的政治理学后者则是依据着礼乐传统而作的理论创造,是一种反映了社会变革时代精神、弘扬着人性的新兴哲学。在孔子那里,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乃是只是一种相应于现实需要而酌予损益的形式,并且,这种形式只有透过内蕴着的的精神,才能获得价值意义,才不致于流为徒具形式的具文,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故其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同上《颜渊》不同,本身就有很重要的价值意义。以对人性、人的价值之体认为前提的,其基本含义是爱人。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同上《述而》,另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上《雍也》;二者之结合,即为以爱人为根本原则的忠恕之道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并非高不可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同上《学而》在具体行为实践上,又体现并统摄着恭、宽、信、敬、惠、敏、勇诸德,则为其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由此可见,与人的自我更生、自我完善和自我完成的过程相联系着主要地不只是一个人际关系的概念,而勿宁说它是一个内在精神的原,至于则只是“‘在特殊的社会条件下的外在表现。6)因此,如果说相为表里的结构观念是孔子所创生的儒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并且这个核心性的结构观念又奠定了整个中国儒家学派的思想理论基础,那末,在这个结构中,为体而为用、为本而为末,用或末是孔子思想最重要的特征。

孔子殁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之儒,有孙(荀)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韩非子·显学》)儒门八派皆对孔子思想有传扬之功,而从对后世影响角度来考察,值得注意的则是颜氏之儒、思孟之儒和孙(荀)氏之儒。


颜氏之儒指的是颜回。颜回是位英年早逝的卓越儒者。他先孔子而亡,将他列入孔子殁后的儒门八派之中似乎不妥,但他不仅在先秦,而且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都享有盛名。回虽无事功见称于世,学理上亦无甚创获,但他好学慕道,一心向上,以全副身心体悟孔子思想,并将之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准则。他对孔子的人格精神和学问、思想充满着由衷的敬仰之情,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论·子罕》)他更好学、自省、力行,不断完善、提高自己,从而逐渐达到孔子所提倡的德之境。在孔门群弟子中,孔子独对颜回赞誉有加,如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同上《雍也》)屡赞其好学上进,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吾见其进,未见其止。《论语·罕》)故不仅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同上《雍也》)而且还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同上《述而》)正因如此,后人遂十分看重颜回。汉高祖十三年(公元前195年)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二年241年)将此举定为制度,这使颜回由穷居陋巷的一介布衣寒儒跃入庙堂。唐开元二十七年,诏湓孔子为文宣王,而以颜回为亚圣、赠兖国公。金章帝明昌年间,在曲埠诏建兖国公颜子庙。直至元至顺元年(1330年),文宗以孟子为亚圣而改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颜回的地位才屈居孟子之下。但元及其后历代,孔门其他弟子及历代从祀贤儒的配享座次时有升黜,至连孟子也曾一度险些失去配享从祀资格,吃不成孔庙的冷猪肉,而唯有颜回复圣地位从未有稍许变易,爵秩特优而不废。其圣誉之隆,于此可见一班。

颜回手人并没有留下多少值得称道的思想,但他的人格精神深深吸引着后儒。颜回,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在中国儒学史上有着经久不衰的影响。宋明时期,由周敦颐、二程发端,学术思想界还出现过一个盛行数百年之久的学颜子运动它不仅与道学思潮相始终,而且成为道学思潮的主要内容之一,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那个时期的时代精神。 思孟之儒指的是子思和孟子。子思曾受业于曾参,昭明圣祖之德为已任。他撰《中庸》阐述、发挥孔子的中庸观,完善、深化了孔子的伦理思想,故被后世称为述圣。孟子曾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荀列传》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学成后以儒道游于诸侯(赵歧:《孟子题辞》)然其学终未能行于世。晚年,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孟子一生以孔子为志,积极致力宣传和发挥孔子的学说思想,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故被后人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而孔孟之通也就成为了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核心的儒学的代称。 子思所撰《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仅有3469字,却在儒学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士人必读的儒经之一。《中庸》之所以重要,主要在于其发挥了孔子的中庸7,提出了一个以致中和为核心内容的思想体系。所谓致中和,就是要达到中和极尽中和中和之用同义。其前提是天命之谓性之所命或所赋予。此先验之中和中也者,天下己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就把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升到世界观高度,视为宇宙的本体和法则。并且,这意义上的中和有本质上的一致性,致中和可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存诚尽性亦可赞天地之化又体现为人道人性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人道沟通,的基础上达到有机统一。人们循此途径就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从这种观点出发,子思提出修道之法,郎以尊德性(此被朱熹称为存心之功)道问(此被朱熹称为致知之功)致中和达到诚身之境,天地位万物育之效。这样,子思就以其《中庸》来为儒家伦理提供了哲学依据,既使儒家伦理具有较为完备的理论系统,又使之具有一定的哲理思辨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93243a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