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目标

2023-03-22 09:02: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德育目标》,欢迎阅读!
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

1、德育目标:指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进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2、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3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德育任务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德育内容

1、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德育内容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因不同国家社会性质、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而各显特色。

2、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1)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的性质;2)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性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内容针对性和有效性。

3、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理想主义教育4)道德教育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民主和法制教育

初中生思想品德的特点:1自我意识上的独立性;2)对外交往上的封闭性;3)思想品德发展中的矛盾性;4)道德观念形成中的可塑性。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在教室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主要因素:受教育者、教育者、思想品德规范

德育过程的主要特点1、德育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2、德育过程的多端性;3、德育过程的活动性:1)活动和交往时品德形成的基础;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4、德育过程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社会活动、尤其是德育活动是儿童、青少年学生品德发展的源泉和基础。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2思维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硬性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3)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知即品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品德知识是青少年对某种社会政治、思想及其伦理道德、规范的认识。在掌握品德知识基础上,可以对某些品德行


为的善恶进行分析、评价,形成品德判断。品德知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执行转化的催化剂。

意即品德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它表现为:在确定品德动机时,能用理智战胜欲望;在实践品德行为时,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到底。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品德行为,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2)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一方面,德育要注意全面性;另一方面,德育要有针对性。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1)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学生德育形成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此外,还有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

3)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需要进一步解决三种性质不同的矛盾:认识性质的矛盾;能力性质的矛盾;思想性质的矛盾。 4、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德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能动的进行道德活动,培养他们的知、行、情、意和促进他们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1自我教育能力在教育过程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2自我教育能力的特点与构成因素:自我教育和能力和自我教育紧密联系。自我教育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能力的认识基础。 3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我们要根据心理学教育研究所揭示的一些自我意识,自我教育及其能力发展的规律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

1、认知模式

道德奇偶碍于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这一学说的特征有:①人的本质是理性的;②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③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2、体谅模式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理论的特征有:①坚持性善论;②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现趋向;③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④大力倡导民主的教育观。 3社会模仿模式

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91b82e6f61fb7360b4c65f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