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欢迎阅读!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摘要:民居是广大劳动人民长期在生活生产中与自然、社会相协调、适应的智慧结晶。中国民居的研究发展源于十九世纪30年代,经过几十年大发展,成果卓著。本文按研究中国民居发展的特征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对每个阶段的特征、代表著作作了一个概况说明。 关键词: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中国民居研究史可分为三个时期。前两个时期多用传统的建筑学手段通过实地测绘、查阅资料等方法深入地研究了民居单体的布局、构造、空间、功能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为当今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个时期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开始相结合。理论研究方面,成果往往采用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聚落的选址布局、景观绿化、单体空间、社会文化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产生了新的理论以及如建筑心理学、建筑生态学、建筑物理学等活跃的综合学科。工程实践方面,成果则侧重采用实际手段发展、利用和保护乡土聚落。
1:第一个时期约在1930-1950年前后,为民居基础研究开拓阶段
民居研究方面,1934年,龙飞了的《穴居杂考》[1]总结了对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窑洞考察的成果;1941年,刘敦桢的《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2]首次将民居作为独立的建筑研究类型;此外还有如1944年,刘致平的《云南一颗印》和《四川住宅建筑》著论稿,于1990年才正式发表[3]。技术研究方面,1934年梁思成编著《清式营造则例》[4]。该阶段以提出民居概念、小规模研究团体、小范围普查为特点。
2:第二个时期约在1957-1980年,为民居基础研究完善阶段
从总体上看,类型方面见1957年刘敦桢编著的《中国住宅概说》[5],正式将民居列为一种传统建筑类型,并以民居平面的特点将民居类型划分为9类;技术方面见1959年姚承祖等编著的《营造法原》[6]。从地域上看,同年,张仲一等合著《徽州明代住宅》[7]和贺业钜的《湘中民居调查》[8];1958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编写的《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9];1960-1963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写的《浙江民居调查》是这一时期内容详实、方法科学、成果卓著的代表。这一时期产生了综上等一系列地方民居调查的报告和著作。该阶段以从宏观上论述中国传统民居的概况和以建筑学手段通过实地调研获得更大范围民居研究的基础资料为特点。
3:第三个时期约在1980年至今,为民居研究发展阶段
此阶段涉及的文献较多,从研究的发展方向来看可大体分为三类。 3-1 研究用建筑学手段继续完善地域民居单体的基础研究。
地域研究方面。①以省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至今共出版三次相关的系列著作。第一次集中在1984-1995年之间。1984年,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著《浙江民居》[10];1985年,张驭寰编著《吉林民居》[11];1986年,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编写组”编著《云南民居》[12];1987年,高鉁明等编著《福建民居》[13];1990年,陆元鼎等编著《广东民居》[14];1993年,张壁田等编著《陕西民居》[15];1995年,新疆土木建筑学会等编著《新疆民居》[16]。第二次集中在2009年,此次补充了部分省份的民居研究,如雷翔的《广西民居》[17](雷翔于2005年已出版同名著作,后者是前者的补充与完善)。第三次集中在2015年,该系列版本在民居方面综合了近年的相关研究,如谢小英的《广西古建筑(上下册)》[18]。②更为细致的地域区划为单位的研究。1990年,李长杰编著《桂北民间建筑》[19];1991年,徐民苏等编著《苏州民居》[20];1995年,何重义编著《湘西民居》[21]。③以建筑类型为单位的研究。1989年,侯继尧等编著《窑洞民居》[22];1990年,永定土楼编写组编著《永定土楼》[23];1993年,沈华编著《上海里弄民居》[24]等等。
总体研究方面。①研究建筑本体的相关著作。构造技术方面,198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著《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25];1987年,刘致平编著《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26];同年,林会承编著《传统建筑手册—形式与做法篇》[27];历史研究方面,1980年刘敦桢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28];1990年,刘致平编著《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
林》;2001年,潘谷西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29];2002年,孙大章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卷》[30];总体研究方面,1985年,荆其敏编著《传统民居百题》[31];1993年,陈从周编著《中国民居》[32];1994年汪之力等编著《中国传统民居建筑》[33];1998年,单德启编著《中国传统民居图说》[34]系列;2003年,陆元鼎编著的《中国民居建筑》[35]详细介绍了汉族民居和少数民族民居的特点;2004年,孙大章编著的《中国民居研究》[36]从历史、类型、形制、空间、构造、美学、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民居的特点,并探讨了影响传统民居形制的因素。艺术美学方面,1988年,书名委员会编著《中国美术全集—民居建筑》[37];1992年,陆元鼎等编著《中国民居装饰装修艺术》[38];199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编著《中国建筑艺术史》[39];2000年,闫英编著《传统民居艺术史》[40]。②研究建筑与文化的相关著作。1991年-1999年期间,陆元鼎等编著《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系列;1995年,陆元鼎编著《民居史论与文化》[41]。
3-2 研究用新颖的、综合的研究思路、方法、视角、工具研究民居及聚落,涉及建筑学、规划学、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物理学、美学等多个方面。规划(景观)学方面:1992年,彭一刚编著《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42]开始从群体与整个空间环境为角度研究民居建筑;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材料工学部编著《小城镇的建筑空间与环境》[43]从规划学视角探讨了小城镇的空间布局结构;2001年,梁雪编著《传统村镇实体环境研究》从景观学的视角研究传统村落。人类社会学方面:1992年,陈志华等编著《楠溪江中游古村落》[44]、《中国乡土建筑—诸葛村》[45](1999)从文化视角分析了村落及其社会环境;1997年,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46]从地理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文化意象。同年,雷家宏编著《中国乡里生活》[47];1999年,周若祁等编著《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48]探讨了民俗、社会、历史等因素对村寨格局形态的影响;同年,业祖润编著《北京古山村—川底下》[49]利用逐层剖析的方法系统地展现个案村落的历史、环境、美
学、构造等等特点。生态学方面:该部分的研究内容与本课题关系密切,下文中将单列综述。 3-3 传统民居的保护。1999年,朱光亚等发表《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50];2002年,吴晓勤编著《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规划保护方案保护方法研究》[51];同年,朱晓明编著的《历史、环境、生机—古村落世界》[52]从历史、环境的角度探讨了古村落的开发、规划和保护;2004年,单德启编著《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53]系统、全面的阐述了古村落的保护方法;2008年,陆元鼎等编著《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54]。该部分最近10年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内容涉及保护对象、保护方法、存在的问题、保护效果等多个方面。
总体上看,民居研究经历了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小团体研究向多群体合作,单一研究对象向群体研究对象,建筑实体向社会、历史、文化等软体的发展过程,表现出由简至繁、由孤立观察向联系思考的发展特点。说明了民居研究正在向着一个良性、整体的方向发展。符合孙大章先生所提醒的“(过去的研究)孤立地看民居建筑,没有把具体的建筑放在更大的空间及时间范畴内去分析,看不出它们存在与发展变化的因缘关系,因此不能深入理解它”。[55]
参考文献
[1] 龙非了《穴居杂考》,《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4年3月第1期,第五卷。
[2] 刘敦桢《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刘敦桢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320—358页。
[3] 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
[4]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 [5] 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年。
[6] 姚承祖著,张至刚增编《营造法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7] 张仲一《徽州明代住宅》,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年。
[8] 贺业钜《湘中民居调查》,《建筑学报》1957年第三期,53-60页。
[9] 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纱建筑研究室《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同济大学教材科,1958年。 [10] 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历史研究所《浙江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 [11] 张驭寰《吉林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
[12] 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13] 高鉁明,王乃香,陈瑜《福建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 [14] 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 [15] 张璧田,刘振亚《陕西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 [16] 严大椿《新疆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 [17] 雷翔《广西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18] 谢小英《广西古建筑(上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 [19] 李长杰《桂北民间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 [20] 徐民苏《苏州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 [21] 何重义《湘西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 [22] 侯继尧《窑洞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 [23] 书名编写组《永定土楼》,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24] 沈华《上海里弄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
[25]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年。
[26] 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27] 林会承《传统建筑手册:形式与作法篇》,艺术家出版社,1989年。 [28]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年。
[29] 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元、明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30] 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卷,清代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31] 荆其敏《中国传统民居百题》,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32] 陈从周,潘洪萱,路秉杰《中国民居》,香港:林学出版社,1993年。 [33] 汪之力《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34] 单德启《中国传统民居图说》,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35] 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36] 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37] 中国美术全集委员会《中国美术全集:民居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
[38] 陆元鼎,陆琦《中国民居装饰装修艺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39]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建筑艺术史》编写组《中国建筑艺术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
[40] 闫英《传统民居艺术史》,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41] 陆元鼎《民居史论与文化— 中国传统民居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
[42] 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
[4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材料工学部《小城镇的建筑空间与环境》,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44] 陈志华《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三联书店,1999年。
[45] 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中国乡土建筑:诸葛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 [46] 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47] 雷家宏《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商务印书馆,1997年。
[48] 周若祁《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49] 业祖润《北京古山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50] 朱光亚,黄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建筑学报》1999年第4期,56-57页。 [51] 吴晓勤《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规划保护方案保护方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52] 朱晓明《历史、环境、生机:古村落的世界》,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年。 [53] 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54] 陆元鼎《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
[55] 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6-7页。
作者简介:吕文杰(1992-06-08),男,汉族,籍贯:浙江省丽水市,当前职务:研究生,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历史及其理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8fc66c333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