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杜甫诗三首 (3)

2022-12-15 06:14: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5杜甫诗三首 (3)》,欢迎阅读!
杜甫
25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的:

知识水平: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方法过程: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朗读教学法,古诗五步教学

情感态度: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很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所以,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注重与同情。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神秀 钟:聚集

2阴阳割昏晓 阴:山的北面 阳:山的南面 3会当凌绝顶 会当:终当、终要 :不尽 4欲不胜簪 浑:简直 5 荡胸生 曾:通“层” 四、朗读课文

五、阅读赏析

《望岳》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持续望不到尽头。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理解赏析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能够看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学生齐背《望岳》 《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不过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不过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个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动。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局部——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持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水准。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五、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六、布置作业 1.默写《望岳》《春望》 2.预习《石壕吏》

远望 所见:寄情于物



翘首望景

细望



所盼:

低头思亲

所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石壕吏》。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艺术特色;背诵全诗。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不过不到两个月,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861e5201d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2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