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打造文化五城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欢迎阅读!
打造“文化五城” 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武宣研
2013年第6期 ——文化建设
文化力量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发展最深沉、最长久的动力。当今,文化实力越来越成为判断城市发展水平,衡量城市品质的重要标志。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以格局定高下,以文化论输赢。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五城”(读书之城、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设计创意之城、大学之城)的战略任务,以此提升城市发展品位,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一、武汉“文化五城”建设的背景及其意义
武汉提出打造“文化五城”,建设文化强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十八大精神,实现武汉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是根据武汉文化建设发展实际作出的务实决定。
打造“文化五城”,是把武汉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应有之义。经济能使一个城市变大,文化能使一个城市变得伟大。文化是城市的血脉,是市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发展不是科学发展,没有文化武汉的振兴,就谈不上武汉的复兴。国家中心城市一定要有强文化,一定要有强大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定要有强有力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大力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以文化人”,打造“文化五城”,是为武汉发展注入文化内涵,提升精神引领。打造“文化五城”,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近年来,武汉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逐年上升。但总体看,武汉文化产业无论是总体规模还是质量效益,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一个城市的文化产业承载着这个城市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和文化追求,反映着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同时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是一个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2012年10月,武汉召开文化产业振兴暨文化和科技融合工作动员大会,出台系列配套政策,主要目的就是推动文化产业倍增发展,增强武汉文化竞争力。打造“文化五城”,是民生优先、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观需要。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武汉文化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与此同时,群众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武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打造“文化五城”,就是让市民的文化选择性、接近性丰富而便利。如就近买书、看书,方便欣赏戏剧、音乐,免费走进博物馆、美术馆等等,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打造“文化五城”,是提升城市形象的内在要求。城市形象因文化而提升,城市精神因文化而彰显,城市特色因文化而灵动。放眼全球,国际化城市都非常注重在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中确立坐标,在把握城市文化个性中进行定位。武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留下很多精彩的文化符号、文化元素和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五城”,就是要整体提升城市文化环境氛围,让文化融入市民生活,让文化成为涵养城市文明和城市品位的重要载体,张扬城市个性,以文化之“魂”,不断提升武汉的都市品位和国际形象。 二、有序推进“文化五城”建设,开局良好
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五城”建设,出台了《关于打造“文化五城” 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明确“文化五城”建设的领导和责任主体单位。市直各部门、各区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有序推进“文化五城”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
——“读书之城”建设强势推进。25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21个“书香地铁”自助图书馆亮相江城,向市民开放,72个市级图书漂流点和200多个单位图书漂流点投入使用。武汉市与国家图书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享图书资源。“书香江城——全民读书月”、“江城换客行”、“武汉书香家庭”、名家论坛等系列读书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读+周刊》、“开卷有益”、“周末文化客厅”等营造浓厚书香氛围。
——“博物馆之城”建设多管齐下。通过新建、改造和规范提升等方式,分类推进博物场馆建设,全市博物场馆总数已达到60家。组织开展了“走进博物馆”活动,目前参观武汉地区博物场馆人数达550万人次。首次编制并免费发放了武汉博物场馆地图。
——“艺术之城”建设亮点纷呈。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和首届琴台音乐节,第22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落户武汉。电视剧《汉口码头》在央视电视剧频道黄金档首播。全年市直文艺院团演出1977场,观众超过147万人次。组织开展“艺术生活·人文武汉”公益性演出200余场,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设计创意之城”建设开局良好。成立中国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推动东湖工程设计城建设,打造江岸区四唯路城市景观设计片区,形成武汉特色建筑设计基地。大力建设武大珞珈创意产业园、武汉创意天地等创意园区。
——“大学之城”建设加强互动。加快大学周边市政建设,支持高校科研项目申报与立项,推动高校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成立武汉地区图书馆联盟,实现武汉地区各级各类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三、加大力度,推进“文化五城”建设
“文化五城”是武汉文化建设的“自选动作”,经过一年多来的探索实践,已产生比较好的社会效应。但是,“文化五城”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进一步厘清思路,加大打造“文化五城”力度,建设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文化。
立足顶层设计,高起点规划“文化五城”建设。没有高水平的建设规划,就没有高档次的建设格局。目前,“文化五城”建设分别制定了建设规划,明确了建设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重点项目、推进步骤、工作机制等,增强规划的权威性,以引领全市“文化五城”建设。要进一步突出具体的推进措施,将其变成实实在在的路线图、进度表,产生阶段化实效。 实施项目化管理,加快推进“文化五城”建设。项目化推进战略是破解“文化五城”建设难题、加快建设进度的重要手段。要借鉴经济发展中项目化推进的方法,通过集聚资源、集成建设、集约发展的思路建设“文化五城”,把“文化五城”建设变成可量化的操作项目,使其工程化、项目化、具体化。如读书之城提出汉口、武昌、汉阳三大中心书城的建设,博物馆之城提出江汉关博物馆、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盘龙城遗址考古公园、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建设等。要确定责任主体,确保迅速建成一批“文化五城”单体项目、支撑项目,将“文化五城”建设落到实处。
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增强文化产业实力。当今,文化和科技融合态势凸显,科技已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引擎。2012年5月,我市获批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制定了《关于促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快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意见》、《武汉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12—2015年)》等文件。加快推进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核心示范园区和武汉各区特色示范园区建设,推动数字图书馆、“工程设计之都”、动漫游戏、多语云翻译、“教育云”等十大示范工程实施。组建市文化科技创新研究院、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联盟,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及孵化器建设。探索建立文化和科技融合相关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打造文化品牌,扩大“文化五城”建设影响力。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文化影响力的象征。为了使武汉立于世界城市之林并保持独特光彩,必须坚持走文化品牌发展之路,努力把武汉
建设成极具文化品位的科学人文魅力城市。加大对重大文艺作品扶持力度,推出一批具有武汉风格、湖北特色、中国气派、世界影响的文艺精品。擦亮武汉文化品牌。精心承办好第22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武汉首届微电影大赛、第二届琴台音乐节、大学生戏剧节等活动,推出一批知名文化企业,推动武汉文化走向世界。
强化政策支持,为“文化五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文化五城”建设是武汉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强化政策支持,就是建立健全“文化五城”建设的政策体系。对涉及“文化五城”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活动要优先安排,在土地、税收、金融、财政等方面予以倾斜。认真做好配套政策细化工作,切实为“文化五城”建设提供保障。要加大对“文化五城”建设的资金保障力度。除政府资金外,要重视社会力量,通过政府的有效引导,努力调动民营资本等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五城”建设积极性。继续探索多渠道投融资体制。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五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关键在人才。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培养一流文化人才作为“文化五城”建设的重要战略来抓,加快引进高端文化人才,吸引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文化建设领军人物,创造条件吸引高素质文化人才集聚武汉。完善激励机制,加快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对有重大贡献文化人才和优秀重大文艺作品的奖励力度。实施名家资助计划、领军人才开发计划、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和乡土能人培养计划,造就一批文化人才队伍,为武汉“文化五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文化五城”建设强大合力。“文化五城”建设必须聚合全市力量,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整体推动之势。建设“文化五城”不仅要依托各城区、功能区和市直各部门的力量,而且还要重视并依托中央在汉单位、省直在汉资源;不仅要依托国有单位,还要发挥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机构的积极性;不仅要依靠实际工作层面的有效推动,还需要发挥专家的智囊作用,提高建设的专业化水平;不仅要有“市属”的概念,而且要有“市域”的概念。如武汉地区的大学资源,不仅要争做建设大学之城的主力军,在读书之城、创意设计之城和艺术、博物馆之城建设方面,也要发挥重要作用。2012年6月,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曾先后到武大和华科大调研,并作《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复兴大武汉》的报告,向高校师生发出“深度融入武汉”的热忱邀请。建设“文化五城”必须有效调度各方力量,形成“万马奔腾”之势。
扎实有效地推进“文化五城”建设,提升市民幸福感,利在眼前,功在千秋。全市上下应全力以赴,将“文化五城”建设抓得有声有色,让“文化五城”建设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成为武汉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标识。■ (作者单位: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8519c3b58fb770bf78a55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