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扬州慢》教案》,欢迎阅读!
赛教教案
扬州慢 姜夔
一、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重点
典故的使用,融情于景的手法,写景虚实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对名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赏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 二.赏析诗词 (一) 分析典故
1..唐代的杜牧曾经活跃在扬州,留下了许多赞美扬州的名句,姜夔在《扬州慢》里化用了许多杜牧的诗句。朗读全词,找一找里面化用了杜牧诗句的句子。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2.你知道杜牧的原句是哪些吗?你能看出杜牧的什么情感呢?(见投影) 明确:《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遥遥,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透过这些句子我们隐约看到了当年的扬州,繁华都市,景色迷人,歌舞升平,处处体现出杜牧对扬州的迷恋和热爱。
(二)典故新意
1.姜夔化用了杜牧的诗歌,在这里姜夔要来表达自己的什么情感呢?我们逐句分析 ①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讲的是扬州历史的繁华,曾经的美景。作者没到扬州之前,对扬州的印象来自古人的典籍和文章,因此对这里充满向往和期待。与后面真正见到扬州时所
见之景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作者的失望和感慨。 ②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本是“春风十里”的繁华都市,此时却长满了荠菜和麦苗,写出扬州在战后的萧条荒凉。 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它们使人联想到杜牧曾写过许多赞美扬州的诗篇,并且佩服他那出众的才华,可是如果他活到今天,目睹扬州惨遭洗劫后的凄凉景象,有难言之痛,就很难写出诗句来了。今昔对比含在其中。
④“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喧哗,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词人巧妙地化用了杜牧的诗句,将扬州的今昔不同自然地融进了词中。 (三)写景诗情
1.作者化用杜牧的诗句是为了和现在的扬州形成对比,那就让我看一看,作者自己的笔下,现在的扬州是什么样子呢?找出相关诗句读一读,体会词人融情于景的手法。 明确:①春风十里,荠麦青青:(刚刚已经分析过了)
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用的是拟人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从视觉转向听觉,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黄昏和号角的衬托,让人不由得心生悲凉之意。
词中所描写的扬州现在的状况在序里也有体现,我们把序认真读一读,看看序里是怎么描写现在的扬州的。
明确: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2.作者那扬州以前的繁华景象和现在的荒凉破败对比要表达什么情感呢?用序里的词语概括。 明确:《黍离》之悲。“黍离之悲”指的是国家沦亡的悲痛。(见幻灯片) (三)合作探究
词中写景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写扬州的今日,才是实写。写景抒情有虚有实。“桥”、“月”、“波”是眼前景物,是实写。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带出,用来进行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以突出“黍离之悲”的主题。 (四).重点鉴赏 赏析:“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作者是如何抒情的?
二十四桥因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故又称红药桥。作者面对清冷的景色,看到桥边依然盛开的红花,不禁悲从中来,向芍药发问:你们寂寞地开在这里,无人来观赏,你们为谁而开呢?这里将无情的花儿赋予了情感,意蕴至深、悲痛已极。花且如此,人何以堪?到这里,全词结句,但词意绵长,余音缭绕,久久不绝,词人的悲怆之感达到了高潮。这是最能体现“黍离之悲”的一句。 三:写法总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840e91777232f60ddcca1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