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佛教心理学视角下“四圣谛”对当代的价值解析》,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佛教心理学视角下“四圣谛”对当代的价值解析
作者:泽仁姆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1期
关键词:佛教;心理学;四圣谛;价值;解析 一、四圣谛的概念
“四圣谛”(The Four Noble Truths)是佛法的精华,又称为“四妙谛”属于佛教教义,是佛陀和佛教徒所说的具有教育和指导意义的教言。内容包括世间的苦(称作苦谛),苦的原因(称因谛或集谛),说苦的消灭(称灭谛),灭苦的方法(称道谛)。“谛”是真理的意思。笔者认为,佛教四圣谛立足于现实人生,深切关怀一切有情众生,乃至无情世界的生灭苦乐,因此它的内容和功能从站在佛教心理学的视角看注定对众生心理健康和行为规范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心理痛苦的共同性——苦谛
佛殿中有三种苦相。第一,苦苦相,就是遭受到饥渴、寒热、疾病等逼迫而感受到的痛苦。第二,坏苦,是指遇到乐事变迁,如众生由富贵变为贫贱;健康状况的改变;亲人离世等痛苦。第三,行苦,即众生由于事物迁流无常而产生的苦。苦也是现实社会中随处可见并真实存在的,比如:当今社会,作为富人在财富、地位、权力已样样不缺情况下,内心却无法填满自身欲望而充满了极大的压力和不安等痛苦。然而,对一般民众而言,大部分人都有无财、求财、谋财、守财、失财的痛苦经验。正如根顿曲佩大师所说:“高官心里有大苦,小民身上有小苦。”
三、心理痛苦的原因——集谛
集谛阐述众生一切痛苦根源都可以归依为某某烦恼,即贪、痴、慢、疑、不正见等烦恼。比如贪为例:对金钱、权利、地位等的过分贪欲,使人失去清晰的意识、清净的心态,造成盲目(痴)的念头而作出一些自杀、犯罪的极端行为。佛教认为人生本质为苦、无常,但一部分众生因为无缘接触佛法,无法了解无常、无我,则常常把人生看成是快乐、恒常不变、有我的空间模式,一部分众生明白无常、无我的本质,明白“我执”造成的痛苦等真理,但因为无法正确观注“贪”的生灭无常,选择壁之不论“苦”无处不在的事实。著名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也发现,人和动物是避苦趋乐为生活原则,他把这个称为“快乐原则”。集谛从根本上揭示了痛苦产生的根源和原因——欲望得不到满足产生执着,而出现各种烦恼,最后导致痛苦。比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抑郁症患者已达到2亿多人,更有专家预言,于2020年抑郁症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成为人类的第二号杀手,仅次于癌症。以香港为例,作为一个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香港过去十年的抑郁症和自杀现象有不断上升趋势,当中涉及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组别的人。造成抑郁症原因很多,比如过分执着于财政、家庭、疾病、人际关系、学业和工作等生活事件中,为了满足我的种种贪欲造成的“我执”,这些“我执”日积月累,造成心灵无法安宁、清净、放松,最终导致病态心理的出现,也导致自身和他人的痛苦结局。 四、对治与疗救——灭谛与道谛
佛陀教给我们如何辨识苦的存在,也教给我们灭苦的“道”,这种“道”引导我们避免做使我们痛苦的事情。佛陀将其称为“八正道”。八正道内容包括:正见,对佛教真理“四圣谛”的正确见解、深刻理解。舍利弗(Shariputra)把正见描述为区分善根和非善根的能力;正思维,对四谛的正确思维,正思惟反映了事物存在的方式,比如错误的思维导致我们一种颠倒的方式;正语,即不妄语、不恶语、不两舌、不绮语等;正念,带回和关注当下的力量,不执着过去未来;正精进,为正确或利他的事精进;正定,培养一颗能够心专一镜的心;正命,即过正当的生活,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不违背慈悲;正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做一切恶事。总之,八正道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两类。第一,从个体精神生活而言,以正见为主,正思维、正念为辅。比如:正见、正思、正念教人对外物的执着从自心进行主宰,力做自心的主人。正如《长阿含经》说:
自能调伏,能调伏人;自得止息,能止息人;自度彼岸,能使人度;自得解脱,能解脱人;自得灭度,能灭度人。
第二,对个体物质生活而言,个体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每个个体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首先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佛教认为一个“三观”健康的人是不允许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例如:佛教大力反对贩毒、偷盗、杀生为职业而为自身谋取利益,这种作法是人类社会共之愤怒、共之厌恶的行为。并且我国法律有关规定,凡是危害公民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都应该服刑事责任。佛教“八正道”以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为要点,以正命为主,正业、正语、正精进为辅。折射出一条与当代很多民众追求的道德标准,精神健康极为贴切、高度一致的教理。对维护个体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巨大的意义。 五、佛教“四圣谛”的当代价值
人类正处于科学技术昌明,物质生活丰富的时代,但同时对每个人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荡。比如: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心理压力等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不仅使个人的精神健康受损,甚至会造成个人生命的损耗,同时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如何正确应对这些负能量的袭击?这是值得各界人士关注的问题。佛陀从公元前6世纪就已经发现了这类问题的存在,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佛教大谈四圣谛旨在如实揭露人生之苦,首先四圣谛揭露人类痛苦的根源。其次,试图唤起人们正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老苦、病苦、死苦、怨恨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的力量。最后,教导众生以佛教的智慧战胜诸多烦恼——就是对金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名利、地位不过分执着,了悟人生无常的本质。如果众生了悟所有事物包括金钱、地位、权利、自身都有生灭无常的内在本质,自然就能不过分贪欲、执着于其中,达到得失坦然、来去自如的精神境界。佛教四圣谛的教义确实也具有这样的心理对治和提高精神修养的效果,比如无常观抵御诱惑,用无我观排解压力和消除痛苦。四圣谛可以说是对治恐惧、焦虑、压力、强迫等心理障碍的良药;具有预防因负面情绪而引起的自杀、抑郁、犯罪等行为的产生。比如:时刻观注无常、无我的心境,使个体有调伏自心、净化自心、守护个人身心健康的效果。正如“治疗灵魂”是荣格的工作和任务,受苦、从痛苦中解脱,或得到自由是佛教四圣谛的终结目标。因此,四圣谛有一种保护自心、把痛苦转化为慈悲心和利他心,提高个体精神修养的内在价值,延伸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外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兵.2015.佛教心理学[M].陜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赖永海.1991.中国佛教文化论[M].东方出版社. [3]弘学.1997.佛学概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
[4]一行禅师.2003.佛之心法[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5]慈诚罗珠堪布.2013.我们为何不幸福[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泽仁姆,女,藏族,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士,是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2015级宗教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佛教与佛教文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82a169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