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 《曹刿论战》(教研室) 省公开课比赛课优质课教研课一等奖》,欢迎阅读!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回顾文言文内容,积累、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
二次备课与反思
教材 《曹刿论战》是九年级下半学期的一篇重点文言课文。我通过学生自己创作的几幅画用辩论的形式,把有关课文的阅读理解教学放在对画的理解上,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和领会作者的表现意图。
教学目标必须要符合两个特点:
即可操作性;可检测性。
首先,从可操作性这一层面我的目标是: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通过辩论和探讨了解他人队课文的不同理解,达到互补促进的目的。
其次,从可检测性这一层面我的目标是:通过当场的问题检测,了解学生通过辩论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学生由此也可以知道自己在画面的创作和辩论的过程上可能存在的不足。
言词语;
2、正确背诵课文并流畅翻译文句;
3、对文章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能完整通顺地翻译句子 教学难点:对文章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基础知识练习
(一)通假字
• 小惠未徧 通“遍”,遍及,普遍 (二)古今异义
• 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 小大之狱: 案件 • 可以一战: 可以凭借 (三) 词类活用
•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名词用作动词) • 公将鼓之:(击鼓(进军)。名词用作动词)
二、篇章理解
• 第一节,战前:分析政治准备。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第二节,战时:记述战争过程 (关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 •
第三节,战后:分析取胜原因
(关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的解释) 三、课文理解:
1、.写出曹刿判断追击“未可”与“可矣”的理由。(用原文回答)(2分)
•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每方面1
分。
2、文中能具体证实曹刿“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一看法的语句有哪些?
•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
徧,民弗从也。”)
• ②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 ③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 ④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 ⑤既克,公问其故。 • 括号的内容不建议写出来。
第二课时
3、《曹刿论战》全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 详写论战前政治准备和战后总结,略写战斗过程。这样写既突出
了“论战”又突出了曹刿是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
4、本文所加题目为“曹刿论战”,请从“论战”的角度概括三段大意。
• ①第一段,曹刿论 • ②第二段,曹刿论 • ③第三段,曹刿论
• ①作战条件,②作战时机,③取胜原因。 5、从全文看,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些方面?
• 政治上:强调要取信于民 • 军事上:善于把握作战时机
6、通读全文,结合文章谈谈曹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有政治远见:
• 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 热爱国家,主动参与:
7、从全文看,庄公和曹刿的对话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 作战条件(何以战)
• 作战时机(出击和追击的时机)(西城答案没有这一点) • 取胜原因(公问其故)
8、文中说“肉食者鄙”,你从哪里可以看出这一点?
• 庄公把小恩小惠和神灵保佑当作可以作战的条件 • 庄公在作战中急躁冒进。 • 庄公胜利后不知道取胜的原因。 9、从全文看,鲁国以小胜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战前,注重取信于民,做好了政治上的准备。 • 战中,曹刿在指挥上运用正确战术,善于把握战机。 • 鲁庄公知人善用。
10、请列举这篇文章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并结合文章分析其好处?
• 对比衬托:以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 • 以“其乡人”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来衬托曹刿的以国家大
事为己任,高度的责任感和政治远见。
• 详略得当:详写论战前政治准备和战后总结,略写战斗过程。这
样写既突出了“论战”又突出了曹刿是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 • 主要采用对话描写:能充分体现”论”战,人物形象生动。 11.请谈谈你对鲁庄公这一人物的认识。
• 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典型代表。开战之前,鲁庄公把取胜的
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开战之后,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击鼓,什么时候该追击。
• 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他善于听取建议,亲自参战,接受了曹刿从
战的请求,而且让曹刿直接参与战争的指挥,说明他知人善用。 • 并且他做到了取信于民。 • 问的不同,答的不同。
12、文章主要从那些方面塑造曹刿这个人物的?
• 文章主要从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指挥才能两方面来塑造曹刿的
反思:关于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我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在绘画和辩论中去学习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教师只是起一个调控的作用。设计的本身就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一切以学生的发挥为主,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和舞台。
本课的前期准备:男女学生各自推荐十名代表,我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乡人劝说;君臣对话;指挥作战;战后总结),通过抽签男生选择了1和3两个部分,女生是2和4。接着各自回去通过集体讨论对所选的两个部分进行创作,形成两幅插图。然后经过交换,男女生对对方的创作进行集体评议,寻找漏洞和不足,结合自己的理解重新再创作两幅插图,作为当场的展示。
本课的提问设想事先是无法准备的,因为学生如何进行辩论,会有什么措辞,教师在课前并不知晓,男女双方的辩手也不知道对方会使用什么招数,一切全部是课内的当场发挥。我在课前强调了一点“辩论的依据是课本”。因为我估计学生可能会辩论一些枝节的问题,我希望通过辩论能对课文的整体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了解,对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评价。整堂课按照介绍、辩论、展示、再辩论的方式进行,最后是问卷检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816be4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