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及其流派

2022-12-06 09:26: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及其流派》,欢迎阅读!
后现代主义,流派,及其,理论,课程
.

要: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课程领域的产物。通过探讨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背景、基本内涵与特征,选取三个典型的课程理论流派--车里霍尔姆斯的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多尔的建构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卡普拉的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以挖掘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精髓,提出对其进行批判吸收,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主课程理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流派

一、产生背景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60年代出现于西方世界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原指以背离和抵制某些古典主义特别是现代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其影响渗透到西方社会每个文化角落,如文学艺术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美学、自然科学等领域。1984年,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发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标志着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形成。文辩证地反思和审视现代主义,主张以综合、多元的方式建构新的哲学文化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课程专家将后现代主义思想引入课程领域进行研究。由于现代主义课程和学校教育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育领域涌现出大量试图重构教育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促使当代课程理论随之转向后现代主义。80年代,美国课程研究域运用后现代主义对西方现代课程理论流派及其课程理论,如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永恒主义、保守主义,尤其是以泰勒原理为核心的传统主义等,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反思,以新的理论视野和价值观理解课程本质,构建新的课程概念体系[1] 二、基本内涵与特征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指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以批评、克服和摆脱现代课程的弊端为目标,建构一种新的课程范式的课程理论。它源于利奥塔的后设叙事观、德里达的文本建构观以及福柯的知识权力观等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后现代主义在课程领域的产物。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丰富多彩,各个流派的分歧较大,但往往又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它们反对课程编制的预设,即传统课程过分的计划性、教条性,倡导关注情境需要和变化,从强调累积知识转向个人发现和创造知识,承认和尊重价值观的多元化,不再以权威的观点控制课程,提倡开放性和灵活性的课程课程并非固定不变的跑道,而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而学习是创造过程中的探险。因此,应重视学习中的对话和反思,以解决现有课程与生活脱离的弊病[2] 三、典型的理论流派

后现代主义课程专家试图从不同视角理解课程,提出了多元化的后现代课程理论,构建风格不同、见解各异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流派。本文选取三个代表性流派,以挖掘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精髓。

(一)车里霍尔姆斯的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后结构主义基于对结构主义弊端的批判而产生,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力量。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车里霍尔姆斯是后结构主义课程研究的杰出代表。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课程的后结构观"1988年,他出版《权力与批判:教育的后结构研究,堪称后结构主义课程研究奠基之作。

"课程的后结构观"建立在对泰勒原理、施瓦布的"实践"、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结构主义"和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的批判基础上。车里霍尔姆斯极力反对传统课程研究中存在的"结构主义",将其归结为"所有现象都具有潜在结构特质"的思维方式。他也批判这些课理论中把"非线性结构"化约为"线性结构"的二元对立思维,认为不存在绝对静态的两极对立。他提出,课程并非是一个孤立、自主的领域,没有内在的中心或结构,也没有普遍的真

.


.

理,而课程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总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需要不断被重新建构,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模式。课程的常模不是共识、稳定,而是冲突和不稳定。课程研究和实践是一种不断"建构-解构-建构-解构"的过程,称之为"建构-解构辩证"若有意识地遵循这种辩证法,课程话语本质将会改变,将使指导课程的建议处于更强有力的、反思的、批判的地位[3]p133 (二)多尔的建构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建构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主要受美国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吸收了欧陆后结构主义哲学的积极因素。在众多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课程教学系教授威廉姆·e·多尔的课程理论他深入研究并吸收杜威的"变化"理论经验主义思想,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皮亚杰的课程建议,及其"平衡-不平衡-再平衡"发展模式,布鲁纳的描述性思维方式,普利高津的热力学耗散结构观和模糊数学理论,建构了真正的后现代主义课程模体。他认为,课程目标不应预先确定,而是生成的;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不应注重灌输和阐释;所有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开发和创造者;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8144093fc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b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