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性别与人口发展分析》,欢迎阅读!
社会性别与人口发展分析
摘要】男女两性虽然存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但并无优劣之分。男女两性表现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两性在获取发展自身素质的资源与机会上的差异。社会性别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它对人口素质和人口发展的影响是潜在的、长期的。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变革不公正的社会性别秩序。
【关键词】人口素质;资源分配;机会;公正
从生物学基础上看,男性和女性之间确实存在差异,但并无优劣之分。事实上,两性的生理构造除了性器官之外,其他器官基本是相同的。可是反映在人口素质方面,却有太多的差异。很多人认为人口素质方面的性别差异是有生理基础的,这种观点实际上制造了一种假象,即两性差异不可避免。这就从根本上掩盖了造成两性差异的真正原因。社会性别制度的不公正在这种假象的掩盖下继续阻碍着女性素质的提高,阻碍着两性的和谐发展。用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人口素质,可以揭示两性差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一、社会性别对人口素质的影响
社会性别着重研究的是两性地位、角色和关系,它决定着各种资源在两性间的分配。上面列举的两性间的诸多差异都可以在这一新的视角下得到解释。 传统社会性别规范强调的是“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的性别关系模式,由此决定了两性在获取发展自身素质的资源与机会上的差异,从而造成男女两性在人口素质方面的差异。
就身体素质而言,包括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两个方面。先天遗传基本上因循自然规律,不存在社会性别差异问题。但在后天培养中,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维持身体健康和发育的资源可能由于“重男轻女”的价值观念而偏向男性,引发女性在身体发育和维持健康方面可能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这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婴儿死亡率、五岁及以下儿童死亡率均是女性高于男性的原因。
较高的女性自杀率也可以从社会性别角度找到原因。自杀行为的心理成因多是后天的,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男尊女卑”和“男强女弱”的社会文化可能导致女性形成自身“弱者”地位的刻板印象。加之女性社会交往圈较小,常常主要限于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亲属网,表现出对亲情的强烈依赖,无形中就加大了家庭人际冲突对个体的心理压力。一旦发生家庭破裂、人际关系冲突等负向性事件,就会给个体的心理稳定带来极大的困扰,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诱发自杀倾向。 科学文化素质的性别差异一直被当作女性素质差的借口,也是女性社会地位低的理由。然而,女性科学文化素质低的真正原因却是不公正的社会性别规范。长期以来,不论是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是男性权利优先,基于“男尊女卑”的观念,家庭总是将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先给予男孩。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两性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差距已经基本消失,但高中以上阶段,仍然呈现出男性优势。仅以2000年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为例,尽管数据显示出我国女性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与1990年相比)的趋势,但女性平均受教育年数仅为6.1年,比男性少1.5年。
二、社会性别对人口素质的作用机理
社会性别对人口素质的影响虽然是间接的,但是作用强度大。它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中间变量作用于人口素质,形成、维持甚至强化业已存在的两性差异格局。这些中间变量包括政治制度、教育体制、就业政策、医疗
保障制度、收入水平、社会价值观念以及家庭教育资源分配等,渗透于社会和家庭的方方面面。
政治领域,女性过低的政治参与度,使得女性利益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联合国提出的规范妇女参政行为的最低参政比例是30%,低于30%就会削弱其影响决策的效度;而30%的女性参政比例对决策的影响率仅为80%左右。我国人大代表中女性比例长期保持在20%左右,只有北京和台湾达到了30%(第十届);至于代表权力核心的人大常委,女性比例就更低了,只有13.2%(2003年)。男性在决策领域的支配地位,很容易导致女性决策参与不足的局面,并且容易使决策层忽视社会性别意识,从而对女性不利。现行的与人口相关的一系列政策中多数都缺乏社会性别意识,缺乏对女性利益的关注。特别是受社会性别影响的教育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性别差异,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男性的现状就说明了这一点。
经济领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以及对以女性为主体的家务劳动和生育行为价值的忽视或贬低,使女性在经济上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劳动领域对女性的歧视可以通过女性较低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得到证实。而较低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则导致女性在自身受教育方面的投资动力不足,这又成为受教育水平低的原因。此外,较低的经济参与率也使女性丧失了一些参加劳动技能培训的机会,从而降低了她们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可能性。
文化领域,既有的社会价值观念的核心是“男尊女卑”,在这样一个男权文化主导的社会,女性的权利和社会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女性处于不利地位。文化的影响是广泛的,作用于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例如,在家庭教育资源分配方面,在多子女且较贫困的家庭表现出的性别差异更为突出。一般来说,家庭中男性通常有较高的经济收入,他们掌握着家庭中重大事务的决策权,受“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家庭资源分配往往向男性倾斜,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
社会性别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它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潜在的、长期的。总的来看,现有的社会性别格局阻碍了女性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进一步对人口发展的全局产生消极作用。所以,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变革不公正的社会性别秩序。
【参考文献】
[1]朱楚珠,杨雪燕,李树茁.社会性别基础读本[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11~214. [2](法)爱米尔·杜尔凯姆.自杀论[M].钟旭辉,马磊,林庆新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73.
[3]数据源自“中国公众科技网”,http://www. cpst. net. cn.
[4]邓琮琮.2003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稳步增长[N].中国青年报,2004-05-20.
[5]丁娟.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研究[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5:19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7ad53d1ad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