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地名的来由与变迁

2022-03-28 20:54:2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淮安地名的来由与变迁》,欢迎阅读!
淮安,来由,地名,变迁
淮安地名的来由与变迁

1、淮阴地名的由来与变迁

现在的淮安境内最早设立的行政区是秦朝所置的淮阴县,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始设淮阴县,初属泗水郡后属东海郡,淮阴县治所设在甘罗城(在码头镇境内) 因在淮河以南,按照中国古代的“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所以命名为“淮阴”。其范围包括淮河南岸的清浦区、清河区部分、淮阴区部分、楚州区全部及洪泽、宝应、建湖的部分区域。

淮阴作为县名,并且历史上有过多次变更。曾改淮阴为嘉信、寿张、怀恩等名,并时有反复。

淮阴作为郡名。南朝梁太清三年(549),曾置淮阴郡,郡治淮阴故城。隋初复置淮阴郡,不久废郡为县,仍称淮阴。

淮阴作为区名。1932年,江苏设行政督察区,在淮阴设江苏省淮阴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5月,淮阴全境解放后,区划经重新调整,称为苏北淮行政区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8月,改称为苏北淮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10月,又改为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淮阴专员公署。19531月,再次更名为江苏省人民政府淮阴专员公署。19554月,定名为江苏省淮阴专员公署。“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淮阴专员公署被造反派夺权。19712月,由专区改地区,名仍称淮阴。

淮阴作为市名。19588月,清江市与淮阴县合并建市,名淮阴市,市人民政府设在清江浦。1964年,淮阴市撤销,恢复原建置和原名。19833月,江苏实行市管县体制,淮阴地区行政公署撤销,改设地级市,名称为淮阴市,其时淮阴市与淮阴县地名相同。

2001年,淮阴市正式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县改为淮阴区。 2、射阳、山阳及淮安地名的由来与变迁

汉高祖五年(202)封刘缠为射阳侯,封地在射水之北。西汉惠帝三年(192),射阳侯国为县。元狩六年(117),置临淮郡,淮 阴、射阳县属临淮郡。王莽称制,改射阳为临淮亭,淮阴为嘉信。

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治白马湖北),山阳之名始见。东汉末年,广陵郡移治射阳。东晋义熙七年(411),广陵、临淮2改为临淮、广陵、山阳等5郡,山阳郡治所在山阳县。时射阳与山阳并存,分属临淮、山阳2 郡。萧齐时,阳平郡寄治山阳。

南齐永明七年(489)割山阳官渎(邗沟)以西300户置寿张县,割直渎(眙禹王河)、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 户置淮安县,淮安县之名始见。

宋绍定元年(1223年),宝应州升格成淮安军,山阳县更名为淮安县。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金亡,宋又改淮安军为淮安州。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复置淮安军,仅辖五河县一县(泗州之五河口)。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淮安,同年设淮东安抚司,司治淮安县。

至元十三年,淮安州降元,改设淮安县。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淮东安抚司设淮安总管府,领山阳、盐城、淮安、淮阴、新城、清河(清河军,至元十五年改清河军为清河县)、桃园七县。至元二十年,升淮安总管府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县,辖山阳、盐城、清河、桃园四县。

明改淮安路为淮安府,治山阳县,辖山阳、清河、盐城、安东、桃园、沭阳六县,海州、邳州二州。


清承明制,淮安仍名为淮安府,治山阳县,辖山阳、清河、盐城、安东、阜宁、桃园六县。

民国建立后废除府制,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山阳县改名为淮安县。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9月新四军分别攻克两淮,在淮城镇建立淮城市(该市始隶属于淮安县,后升为县级市,受辖于盐阜地区)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年底第二次解放两淮,成立两淮市,政府驻清江浦,军区驻淮城。不久废除,两淮复称淮阴县与淮安县,淮安县属盐城专区。

1954年淮安县从盐城专区划归淮阴专区。 1987年撤销淮安县,设立县级淮安市。

20001221日,经国务院批准:原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撤销县级淮安市,设立淮安市楚州区。

3、清江浦与清江市、清浦的由来与变迁

清江浦地名得于清江浦河。清江浦河的前身是沙河,是北宋雍熙年间,淮南转运使乔维岳所开的复线运河。到了元朝末年,沙河逐渐淤塞。明朝永乐十三年,平江伯陈瑄,彩采纳当地“故老”建议,寻乔维岳所开沙河,加以疏浚,这条漕河就是清江浦河。清江浦的地名来源于清江浦河。清江浦在行政上原来属于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楚州区)1729年由于清河县县城(今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旧县村)毁于洪水,于是将清江浦一带由山阳县划归清河县,作为清河县的新县治。清江浦在明永乐年间兴起到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特别是在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后,其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超越了淮安府城山阳,“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交通地位极其显赫,成为支撑淮安府空前地位的重要和最主要标志之一。

清江取名于清江浦。1951年以淮阴县城设立清江市,1952年淮阴专署迁驻于此。1954年淮安县从盐城专区划归淮阴专区。19588月清江市、淮阴县合称淮阴市。1964年市县分置,复置清江市与淮阴县。1970年为淮阴地区行政署驻地。1971年淮阴县驻地由清江市市区迁至淮阴县王营镇。1983年地改市,清江市更名为淮阴市,升省辖市,下辖清河、清浦两区。

清浦之名也得于清江浦。19831月,清江市更名淮阴市,同时升为地级市,此时市区以里运河为界,分设两区,南为清浦区(北为清河区)2001年元1日,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清浦区属之,辖区不变。

4、清河地名的由来与变迁 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首次设置清河县,属清河军。1274年,淮东制置使李庭芝迁县城 于大清口,同时,划出原淮阴县东境及其他地域,置新城县。清河县建立3年(迁县城后仅2年),地入于元。

元初,清河、淮阴、新城三县并置,撤销清河军,以县属淮安路录事司。至元二十年(128 3年),并淮阴入山阳,淮阴于是四入山阳,而清河因为后成立而独自存在。元泰定元年(132 4年)黄河决口,大清口县城被毁,县尹耶律不花迁清河县城于甘罗城,清河始得淮阴故地而县境及于淮水之南。天历元年1328年)县尹达鲁花赤哈麻又因甘罗城地僻水恶,居民甚少,迁县城于小清口之西北。离淮阴故城十里远,开始没有城墙,后来因战事需要,筑有东西北三面城墙(南面临河),边长3.5公里(今码头旧县)

明初,清河县城仍在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嘉靖年间,大清口淤塞,黄河全经小清口入淮,县城水患深重。直到崇桢元年(1628年),因水患和战乱并起,复迁治甘罗城。

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河县治仍迁小清口西北,隶属淮安府。康熙中,


县城屡圮于水。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江苏巡抚陈宏谋上疏请求移治,获准后于次年迁至山阳的清江浦,而割山阳靠近清江浦十余乡并入清河,清江浦成为清河县的新县治,除南界棠泾、青州涧,仍属山阳外,古淮阴之地全部归清河县所有。

民国初,废淮安府,县直属江苏省,民国3年(1914年),清河县复称淮阴县(与河北省清 河县同名之故)。仍设治于清江浦。

1983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淮阴地区专员公署,设立淮阴市,同时以里运河为界析清江市为清河、清浦2区。 2001年元月1日,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清河区属之,辖区不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675f8f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b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