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学设计

2022-07-23 04:08: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猫》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
《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继续学习默读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视角感受“我”与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引导学生读懂“猫”与“人”、“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身体验,学会尊重生命、自我反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视角感受“我”与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猫”与“人”、“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身体验,学会尊重生命、自我反省。 三、教学设计思路

《猫》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作者以人道主义的情怀,关注身边的小生命,对三只猫得而复失的过程进行了细腻的刻画,尤其是对第三只猫的歉疚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通过“人眼看猫”“猫眼看人”“人眼看人”三个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视角去感受作者如何通过写猫的遭遇来表现人生的哲理,从而感受作品所展现出来的知识分子身上的那种严于自省、悲天悯人的人性的光芒,进而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学会自我反省、尊重生命。 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备课,提前指导学生默读技巧,在书本上圈点勾画。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有自己的阅读体验。 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材料选择和教师操作流程 展示两个小视频 节:导入

1.以一个表格让学生对比三只节: 猫的不同;2.分析猫亡失的原猫眼看人 因,引导学生理解“人”在其

中所起的作用。 1.从第三只猫的视角赏析众人节: 的形象;2.帮助学生理解“张人眼看猫 妈”和“猫”的共同点;3.

助学生理解“冤案”的最主要原因是人的偏见,并通过帮猫辩诉的方式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1.引导学生理解“我”在第三只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与教师互动 完成表格,思考三只猫亡失的原因,从中懂得如何与动物相处。 学会从文本中象,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小练笔。

设计意图

学生初步感受小动物外貌不同给人带来的观感也不同。

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人的态度决定猫的命运,从而懂得应该关爱动物尊重生命。

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主观臆断和偏见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从而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在写过过程中懂得如何去突出中心。

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

合作探究


节: 猫死后的歉疚之情。2.介绍作者人眼看人 和创作背景3.与学生一同探究

作者的写作意图。

中感受作品所展现出来的知识分子身上的那种严于自省、悲天悯人的人性的光芒,进而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学会自我反省、尊重生命。

作者写猫的悲剧,是希望悲剧 节:总结 不要在我们人的身上重演。同

学们,让我们都抛下偏见,反思自己吧!让我们都满怀宽容,满怀平等地对待一切生命吧!

六、 板书设计





七、 布置作业

猫是与人类关系亲密的一种动物人们常通过写猫,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猫》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技法上看,本文结构巧妙,抓住特征、描写生动,心理描写真挚、语言质朴细腻。从主题思想上看,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猫的悲剧其实与人的悲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猫》这一课,


不论是写作手法还是主题思想,都有太多值得深挖的东西,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考虑到课堂的容量和学生实际能接收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主要放在文章主题思想的探究。 课堂的第一个环节,从孩子们平时“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八顿导入,让孩子们初步感知一下同一只小动物外形的区别给他们带来不同的直观感受,一种“天然的”区别和喜恶,自然而然引入“人眼看猫”的环节。

“人眼看猫”只要是培养学生默读和概括能力。从学生的概括中可以发现孩子们是能通过默读勾画主要内容进行初步概括的,但是概括还是显得零碎化,不够全面。当然,从主题思想方面来说,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明白人的态度决定猫的命运,从而懂得应该关爱动物尊重生命。

“猫眼看人”环节,是希望将猫个体悲剧的“点”和弱者群像的“面”相结合,从而将人物的点和人物群像的“面”相结合,进一步理解作品的主旨。在这个环节中,还进行读写结合的设计,预设了让孩子们帮猫写“辩诉”的话,从而明白如何突出中心。在实际的课堂操作过程中,因为时间的关系,对于孩子们的作品的展示不够,展示对比和点评之后的二次创作只能放在课后来落实。

“人眼看人”环节,是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来深化文章主题。引导学生从悲剧的警醒意味、文章的创作背景去感悟知识分子身上的那种严于自省、悲天悯人的人性的光芒,进而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学会自我反省、尊重生命。这是文章的难点,又在所有环节的最末,剩余时间不是十分充足,孩子的体验和感悟不够深入。

总体而言,这堂课因为是公开课,太过于在内容上“求全”,反而有点弱化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真正的课堂生成,这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极力避免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651518501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3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