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广学 因材施教

2022-07-21 01:20: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孙广学 因材施教》,欢迎阅读!
因材施教,孙广学
因材施教,班主任做好角色转换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汐子中学孙广学

关键词:班主任 学生 角色

摘要: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而要做好一名班主任,首先必须做到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扮演好不同的角色。

班主任老师是一个班级的灵魂,班主任老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扮演好不同的角色。 1学会与学生做朋友

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应该尊重学生。 古希腊有位思想家说过:“适应儿童的天性,对儿童的教育要采取说服和鼓励的方法。如果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我们多给他们一些鼓励的话,多说你比昨天有进步了”,信他们也会有进步的一天。

当然,鼓励也应该多样化,如果单纯的依靠这些,在短时间里或许还可以,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倦的情绪,这样,就又会回到从前。,我常常针对学生不同的表现,不同的问题,给予不同的评价,不同的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鼓励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我们能将这种力量巧妙地运用到教育教学,许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对于班级工作教学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2、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2.1了解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经过长期观察,我认为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1情绪方面极不稳定,喜怒无常

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他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他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1.2意志方面一般较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 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遇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2.1.3性格方面的因素

性格方面的因素是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

(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我解脱,甚至耿耿于怀。

(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他人的欣赏与尊重,受挫能力差。

(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忧柔寡断,唯唯诺诺。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2.2对症下药,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之一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2)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又先


后开展了班级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

,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成较强的凝聚力。 (3)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单独面谈更加行之有效。 我在开学伊始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本交心本”,字数、内容不限,要求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每次与他们的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内容,若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严格意义上,必须配合一定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措施,但是作为一名班主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工作,又是必要和有效的。当然以上仅是笔者的一些粗浅探讨,那么如何在二者间寻找更加有效和完美的切入点,需要我们德育工作全体同仁继续探讨和实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62a8cdd6f1aff00bed51e3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