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文学史上多余人的发展变化

2022-12-07 08:22: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俄国文学史上多余人的发展变化》,欢迎阅读!
俄国,文学史,余人,变化,发展
俄国文学史上多余人的发展变化



19世纪前半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笔下诞生了一系列独特的文学形象,即多余人【解释一下多余人】纵观“多余人”这一形象的历史画卷就会发现,从早期的奥涅金、毕巧林,到中期的罗亭再到最后一个“多余人”奥博洛摩夫,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产生及其形象脉络逐渐变得丰满清晰。而他们也都在各自所处的不同时代中绽放出了不一样的烟火,留存下了属于他们独特的时代印记。 一、觉醒中的奥涅金和毕巧林

被视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是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的主人公“奥涅金”。奥涅金与莱蒙托夫在《当代英雄》中塑造出的经典人物形象“毕巧林”一同被视为早期“多余人”的典型形象代表。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出了身处于俄国社会大变革到来前夕的贵族知识分子们鲜明的觉醒意识。 奥涅金 1背景

1812年俄罗斯爆发卫国战争,贵族知识分子看到了西欧先进社会制度和发达的生产力,对俄国社会现状产生了不满情绪,努力寻求新的发展道路。但是他们的思想无法在当时的政制度下得到肯定也无法获得大多数人的理解与支持,他们崇尚的启蒙思想在当时农奴制根深蒂固的俄国只能变成毫无意义的空想,无力与社会总体的大环境相抗衡。普希金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了《叶甫盖尼·奥涅金》这一部极具思想性的小说,塑造了奥涅金这一有着丰富时代内蕴的“多余人”鼻祖形象。 2、特征

奥涅金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俄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接受脱离民族文化传统的贵族式教育成年后终日衣着光鲜徘徊于宴会舞会各种美女之中,卫国战争的开始激发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由西欧传入俄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也在奥涅金的心中留下了痕迹,逐渐厌倦了奢靡的贵族生活方式,在黑暗中觉醒尝试摆脱城市的喧嚣,毅然去了乡下,但他本身从未想过真正的体验社会底层的生活,最终仍然成为了上层社会的归顺者并且屈从于本阶级的道德原则导致了朋友的死。奥涅金试图将自己从这样一个腐朽落寞的贵族社会中解脱出来但却终究因为当时沙皇制度依旧顽固,而他的阶级局限致使使所有尝试都变得苍白无力。他感悟到了变革却仍无力改变只能妥协最终成为了俄国文学史上多余人的始祖。 毕巧林 1背景

1840年,莱蒙托夫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塑造出了俄国文学史上又一早期多余人形象毕巧林。与奥涅金相比毕巧林生活于更晚的30年代。此时俄国的封建农奴专制制度已经发展到了最为腐朽黑暗的时刻。社会中充斥着大量的黑暗消极负面的情绪,腐朽的社会制度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苦难言,知识分子们更加强烈的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偏差,但却仍然无法找到救赎之路。 2、特征

《当代英雄》中,主人公毕巧林的阶级局限也同样始终不允许他参与到解放斗争中去从而实现人生价值。这一人物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狂热,偏执,从而也具有非常强的破坏性。而在其浮夸的表象中也体现了其蕴含于其灵魂之内的的庞大孤独与忧郁感。

由于受到当时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阶段限制,早期的“多余人”奥涅金与毕巧林虽然敏锐的察觉到了时代的变动但却仍处在孤单无力以及自我毁灭的阶段,总体来说体现在早


期“多余人”身上最为明显的本质特征是迷茫与无助。 3、意义

虽然奥涅金和毕巧林的种种“叛逆”行为最后并没有取得什么实际上的作用,但19纪初俄国现实主义作家们在塑造的早期多余人的形象完整的再现了当时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社会方方面面,反应了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到来之前贵族知识分子们的精神世界,挖掘出了那个特殊时代的重大社会问题。同时从早期“多余人”奥涅金和毕巧林的性格行为经历等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落后的政治体制对知识青年带来的毁灭性伤害,揭示出了腐朽的贵族阶级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大趋势。 二、反抗中的罗亭

1856年屠格涅夫在小说《罗亭》中勾勒出了40年代的贵族知识分子对于理想的追求以及幻灭的过程。主人公罗亭也作为中期 多余人的典型代表出现在了文坛之上。而多余人一形象在这个时期也进入了与之前绝然不同的更加自觉的反抗时期。 (一)背景

19世纪40年代的俄国经过沙皇专制制度长时间的腐朽统治之后,社会矛盾日益加剧,自十二月党人起义之后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意识到必须拿起武器维护自身生存的权利,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学说也开始在俄国盛行。因此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逐渐深入的大背景下,罗亭相比较奥涅金和毕巧林而言虽然有着更高的道德情操、思想境界和智慧才华,但却仍然止于行动,缺乏能够将思想理论上升为具有可行性的实际成果的勇气与能力。 (二)特征

罗亭力图改革,将为社会谋福利作为终身奋斗的事业。他有着更高的觉悟,亦能顺应时代的要求,从而在思想上得到觉醒并积极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法道路。他的思想在当时具有着非常重大的进步意义。然而他仍没有摆脱缺乏行动力的懦弱性格,这就使他无法突破眼前阻力获得理想成效。例如他讲述爱情的必要性但真正面对爱情却又慌忙退缩无力承担。被戴上了”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顶帽子。他的贵族阶级属性上的限制,导致他对现实又缺乏深刻的认识,最终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毫无意义的死去,这也成就了罗亭悲剧的命运。因此“罗亭形象的本质内涵实际上则是崇高的悲剧精神。 (三)意义

虽然罗亭生存于俄国封建贵族革命时期与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夹缝中,但他与早期“多余人”相比显然脱离了个人主义范畴,能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社会改造中去,向腐朽的贵族保守派展开进攻,这种与旧势力针锋相对的表现在当时是极具社会意义的,但是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与时代限制无法真正的付出行动,所以他的悲剧命运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人们理解与同情的。“多余人”形象发展到了中期,相比较于早期显得更为光彩夺目。成为俄国文学“多余人”画廊中的至关重要的一笔。 三、蜕化中的奥博洛摩夫

19世纪50年代随着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即将占领高地,当多余人形象发展到了奥博洛摩夫的时候,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蜕化。1859年俄国作家冈查洛夫发表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奥勃洛摩夫成为了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晚期多余人的代表。

(一)背景

奥博洛摩夫生活在19世纪50年代,俄国已经处于封建农奴制度崩溃的边缘,民主主义运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三四十年代中曾经在宣传民主思想方面起到过积极作用的前期多余人此时也感到无所适从,他们的阶级局限注定了他们无法成为俄国革命的领导力量。热情和信念在此时已然被黑暗的社会所窒息,最终结果只能是同所属的贵族阶级一起退历史舞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5e923de7a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2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