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诗性传统》,欢迎阅读!
中国文学理论自有一种不同于西方的诗性传统。
何为“诗性”?日常话语中的“诗性”,狭义地讲是指“诗歌的特性”,广义地说是指与逻辑性相对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而学理意义上的“诗性”则是一个文化人类学概念,语出维柯《新科学》,特指原始人类在思维方式、生命意识和艺术精神等方面的特性。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国古代文论,大体上在三个层面显露出鲜明的诗性特征:作为语言方式的文学性和抒情性,作为思维方式的直觉性与整体性,作为生存方式的诗意化与个性化。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语言方式是“文学”而非“理论”的。且不说论诗之诗、论文之赋本身就是文学作品,也不说历朝历代的诗话、词话、曲话、小说评点无处不洋溢着诗的智慧与激情,即便是最具理论形态和思辨特色的《文心雕龙》,其言说方式也是诗性的。彦和论“神思”则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说“风骨”则曰“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谈“物色”则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这是文论,这又是诗,亦诗亦论,论在诗中。
与古代西方的文学理论家相比,中国古代文论家既缺少一种对“理论家”身份的自我确认,也缺少一种理论意识的自觉。而正是这些“缺少”成全了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铸成了古文论的诗性外观。作为中国文论之滥觞的先秦文论,孔子文论的语录体和随感式,庄子文论的寓言化和虚灵化,以及《诗三百》之中有着文论思想的诗句,都为后来的中国文论奠定了一个诗性言说的基调。刘勰钟嵘的时代是中国文论的鼎盛期,《文心雕龙》“纲领明”、“毛目显”的理论体系并不能遮避其贯穿首尾的诗人激情,而“擘肌分理,惟务折衷”的思辨方法亦无法取代“骈文”这一文学样式所具有的艺术的审美的语言魅力。《诗品》则以其“骋情”和“寓目辄书”的语言风格,以其“意象评点”
[iv]的言说方法,开中国文论中最具诗性特征的文本形式(诗话)之先,以至成为中国诗性文论
的典范性文本。六朝以降,中国文论的诗性特征已稳固地形成,这不仅表现在诗话、词话、曲话、小说评点以及论诗诗成为古文论的主要文本形式,更表现在古文论形成了一整套独具诗性精神的范畴和术语,如神思、情采、体性、风骨、兴寄、气象,以及滋味说、意象说、取境说、妙悟说、性灵说、神韵说……
语言是思想的形式,是思维方式的文本化。中国古代文论家以诗的方式言说,是因为他们以诗的方式思维。钟嵘品诗,反对用典而推崇直寻,《诗品》卷上评谢灵运“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兴多,指思维不离形象;寓目辄书,指思维的直接迅速;内、外云云,则指思维过程中的主客契合。直觉思维,本来是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而我们读《诗品》,可以见出钟嵘的诗歌评论,其思维方式也是直觉性的。面对自己的批评对象,钟嵘也是“寓目辄书”,或比较或比喻或知人论事或形象喻示,均为诗性言说而并无理性分析。比如评范云、丘迟:“范
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丘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两个比喻加两个形容词,“用自己创造的新的„批评形象‟沟通原来的„诗歌形象‟”,使人读后“有一种妙不可言的领悟,感受到甚至比定性分析更清晰的内容。”[v]
其实,钟嵘的这段品语本身就是一首很美的诗。说到底,在钟嵘那里,写诗与评诗是没有区别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是没有区别的。“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这是“诗”的言说也是“论”的言说,既有诗的激越奔放也有论的锐厉准确。它们是直觉思维的产物,其间又蕴涵着将创作、批评视为一体的“整体思维”的特征。
直觉的与整体的思维方式,在宋代严羽的诗论中表现得更为显明。严沧浪以禅喻诗而独标“妙悟”与“兴趣”,其思维特征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这是将以直觉思维为根本特征的禅心禅意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另一方面,严羽的妙悟说和兴趣说整体性地共适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沧浪诗话》讲“悟”之等级,讲“悟”之前的“熟参”之顺序,既是指诗歌创作者的心理特征,同时也指诗歌鉴赏及批评者的心理特征;而严羽推崇备至的“入神”,作为一种“诗之极致”、“蔑以加矣”的最高境界,显然是诗歌的创作者和鉴赏批评者都渴望进入的。
禅,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生存方式,或者说是二者的统一,参禅者通过直觉式的妙悟去体验那个形而上的终极境界,进入一种诗意的此在。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文论与禅是相通的。文论家品诗论文,其意并不在诗亦非在文,而在于这种诗意化和个性化的生存方式。中国古代并没有职业的文学理论家,甚至也没有职业的文学家,士大夫们常常要靠“文学”和“文论”之外的行当来谋生,但他们却真切地生存在“文学”和“文论”之中!“文果载心,余心有寄”,我以为《文心雕龙》这最末的两句话,也是最要紧的两句话。刘勰的栖息之处,并不在桑门也不在庙堂,而是在“文雅之场”在“藻绘之府”,在“神与物游”之中在“心物赠答”之际。“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是此家”[vi],诗之舟是心灵的栖息,是精神的家园。
诗意化的生存是个性化的生存,是对个体生存方式的人格承担。司空图用四言诗写成的《二十四诗品》,如诗如画地描绘出二十四种诗歌风格,比如《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这是诗的风格,也是人的风度和人格,我们分明看见一位有“典雅”之风的“佳士”,赏雨于竹林茅屋而品酒以玉壶,横琴于飞瀑之下而目送幽鸟落花。“落花无言”是佳士的心境,“人淡如菊”是佳士的人品。司空图为我们展示的这幅“人境双清”的图画,是“典雅”之诗风的人格化,因而也是“典雅”之士的人格写照。意境的人格化与人格的意境化,诗意般地铸成“佳士”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和人格形象。甚至可以说,二十四种诗风就是二十四种意境、二十四种人格形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517af050b4e767f5acfce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