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的格律

2023-03-16 07:05: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绝句的格律》,欢迎阅读!
格律,绝句
绝句的格律

嘉靖年间(15221566),有个为皇帝到苏州搜刮纺织品的太监,因不顺手,便作了一首诗曰:“朝廷差我到苏州,府县官员不理咱。有朝一日朝京去,人生何处不相逢。”此诗不要说意境,连个韵脚都不押。有个按察使却拍马说:“好诗!”太监说:“虽不成诗,押韵而已。”

且看下面不是太监写的匿名诗:“不过黄河不怕凶,慌不择路路不通,不择手段终获胜,睁眼细看是奸雄!” 此首匿名诗;正如这位“为皇帝搜刮纺织品的太监”说的:“随不成诗,押韵而已。”,这首“姑且称”诗,内容姑且不论,仅格律而言,失错、失粘、失对。不懂诗不要紧,可得好好学学,你妈妈未把你教会,我今天就对你这个没门槛养的,补补课好了。文是长了点,你可要耐心看下去,就是看完了,你也不一定就会。回去再找你妈妈给你辅导辅导,下面就给你讲讲《绝句的格律》:

绝句这个名称产生于南朝齐、梁时期,也是当时一种文学形式,梁代徐陵编的《玉台新詠》第十卷中汇集五言四句小诗,称为绝句,还把汉代同一形式的诗加上“古绝句”名称。但这只是雏形,没有完备的格律。后经过一些诗人运用和提高,逐渐趋于成熟,到唐朝人手里。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格律,为绝句正式定了型。定型后的绝句,每首都是五言或七言四句,在声韵格律上有它特定的严格要求。因此,这种绝句,也称律绝。为了有别,人们就

称以前那种雏形绝句或以后不按格律写的绝句为古绝。

绝句诗的格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诗中要用韵,一般称为“押韵”;二是每一句中的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排列,以及根据平仄声字不同排列的句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都要依照一定的规则。 押韵。

关于押韵问题,第一讲中已谈到。绝句诗的押韵,就是在每首诗的第一、第二和第四句的末一字,用同一个韵目的字做韵脚;第一句的末一字可用邻韵,也可不押韵。也就是说除第一句可以不押韵外,其中第二、第四句的末一字,要用同属一个韵并且同是平声(第一声或第二声)的字做韵脚,如果用了不同韵目的字做韵脚,就叫“出韵”或“落韵”,这是违反格律的。第一句虽不要求用韵,但七言绝句如第一句用韵,可增加音乐美感。故七言绝句第一句,以用韵的为较多。而五言绝句第一句不用韵的居多。此外,一首诗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绝句诗唯独第三句规定不用韵,但由于绝句诗作为格律诗限用平声韵,所以第三句的末一字也限用仄声字。第一句不用韵的绝句,其第一句的末一字也限用仄声字。

现举第一句不用韵的和第一句用韵的五言绝句为例,唐代诗人王之焕《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第一句不用韵的。

唐代诗人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是第一句用韵的。

第一句用韵和第一句不用韵的七言绝句。唐代诗人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第一句用韵。

唐代诗人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是第一句不用韵。 平仄安排。

汉字一字一音,诗句中的音节,以两个字或一个字为一顿,语言学称为音步。七言诗句有三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五言诗句有两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每个双音步的第二个音和单音步是每个音节的节奏点,一般称为节拍或拍子。因此,五言诗句有三个节拍(第二字、第四字和末一字),七言诗句有四个节拍(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和末一字)。关于字和句的平仄格律,就与节拍有紧密的关系。概括地说有三点:1、每句中的每个节拍所在(不包括句末一字),平声仄声字要交错使用;2、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句中凡属节


拍(不包括句末一字)用的平仄声字,两句要互相对立,不能相同;3、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句中节拍的平仄声字(不包括句末一字)两句要相同。下面分别叙述。 平仄交错。

为了使诗句有音乐美感,就要求诗句中节拍上的用字,平声字和仄声字交错使用,例如在同一句中,第二字是平声,第四字就要用仄声,而第六字又用平声。相反,如第二字是仄声,第四字就用平声,而第六字又用仄声,这就叫平仄交错。如:唐代诗人李白《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又如:唐代诗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从例诗中可以看出,每首诗的句子中的节拍所在(即双数字),在每一句中总是平声字和仄声字交错安排的。这种平仄声交错的句子符合格律规定,称为“律句”;相反,如果节拍上的字不是平仄交错,就违反了格律,称为“拗句”。(拗句一般不能用,) 平仄对立。

绝句诗中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中节拍上(不包括句末一字)的平仄用字,要做到相互对立。以七言绝句来说,第一句中的第二、第四、第六字如果是平仄平,那么第二句相同位置的字就用仄平仄;相反,如上句的这三字用的是仄平仄,下句就用平仄平。第三、四句也如此。这个规则在格律中叫“平仄对立”,违反这个规则叫“平仄失对”。如:唐代诗人张旭《山中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又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柳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如五言诗,就在两句间的二、四两字平仄对立,即上句用的平仄,下句就用仄平;相反,上句用的仄平,下句就用平仄。 平仄相粘。

绝句诗中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句中节拍上的平仄用字(不包括末一字),两句要求相粘。所谓粘,就是粘连在一起,平粘平,仄粘仄。以七言诗来说,如果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用的是平仄平,那么第三句中相同位置的字也要用平仄平;相反,第二句节拍上的字用的仄平仄,第三句相同位置的字也用仄平仄。这种规则,在格律中叫做“粘”,违反这种规则叫“失粘”。如:唐代诗人杜荀鹤《再经胡城县》:“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年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又如:唐代诗人杨凝《初次巴陵》:“西江浪接洞庭波,积水遥连天上河。乡信为凭谁寄去,汀洲燕雁渐来多。”“对”和“粘”的作用,是使全诗的声调有变化而不单调,读起来加强音乐美感。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重复;如果不“粘”,上两句和下两句的平仄又重复了。 格式 (一)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格式。每一种格式又有第一句用韵的和第一句不用韵的两种区别。所谓平起式,就是在第一句的第一个节拍(即第二字)用平声字;仄起式则在第一句的第一个节拍(即第二字)用仄声字。其中平起第一句用韵的称为平起入韵式;平起第一句不用韵的称为平起不入韵式;仄起第一句用韵的称为仄起入韵式,仄起第一句不用韵的称为仄起不入韵式。这种称呼,同样适用于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五言绝句第一句以不用韵的居多。

第一句不用韵的平起式(即平起不入韵式)如:唐代诗人王维《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第一句用韵的平起式(即平起入韵式),只要把第一句的平仄安排由“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仄平”就行了。其余三句平仄不必变换。如:唐代诗人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鹫翎金仆姑,燕尾锈蝥弧。独立杨新令,千营共一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4e8296171fe910ef02df86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