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传媒时代下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特色——以微纪录片《故宫100》为例

2023-02-15 16:35:2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新传媒时代下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特色——以微纪录片《故宫100》为例》,欢迎阅读!
纪录片,故宫,创作,特色,传媒
论新传媒时代下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特色——以微纪录片《故

100》为例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传媒时代悄然而至。本文将立足于央视2012年推出的大型微纪录片《故宫100》,深入分析其选题价值、叙事结构、主风格以及声画美学,以此深化对新传媒时代下电视纪录片的认识。 关键词:微纪录片;《故宫100》;创作特色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变快,"快餐文化逐渐受到受众的追捧,纪录片也逐渐为"快餐文化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其中,《故宫100》以每集6分钟的微纪录形式受到了各年龄段观众的喜爱。在该纪录片中,它将故宫的元素拆散重组,用精炼的画面、语言方式讲述细枝末节,用微纪录的方式放大鸿篇巨制触及不到的角落,将建筑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加以升华,成为新媒体时代下纪录片发展里程的典例。本文将结合《故宫100中具体影像的实例对该纪录片的创作特色进行分析。 一、纪录片《故宫100》简介

《故宫100》是故宫博物院联合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百集纪录片,与传统记录片不同,该记录片将故宫博物院100建筑的兴衰历史浓缩在6分钟之内,从宫廷建筑特色与传统技艺起底,向故宫建筑的美学价值和使用价值延伸。100集的内容将故宫转换成镜头语言,打造出一座影像博物馆。该纪录片在2012年国家广电总局电视节目技术质量"金帆奖的评比中,获得高清晰度电视录制技术质量奖专题类一等奖。短小精悍的结构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要求十分契合,反映了当代电视纪录片的转型特征。 二、创作特色

(一)选题意义:《故宫100》每一集都以围绕城中的一座建筑展开叙述,内

涵盖了人物、地名、建筑、字画、传说等。四字为一个题目,如《王者中轴》《天地之间》等。镜头着力记录宫殿现存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画外音则通过平实的语言将寄寓其中的身世浮沉和历史进程娓娓道来,以物记史,还原历史的厚重和庄严。

其中,最值得讨论的选题价值在于其突出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故宫100曾在CCTV.com上做了一次民调,其中"您觉得《故宫100》百集每集6分钟的新播放形式怎么样?”47.23%的网友表示出对这种微纪录的肯定。在传播方式上,该纪录片充分考虑到了受众对于纪录片的观看感受。其二,选题角度上一改宏大叙事的恢弘风格。相比于其他纪录片对于故宫的纪录角度,《故宫100》的选题更注重人文性。少了些庄严肃穆,多了些活泼生动,而是将整个故宫都打碎重组,碎片化处理地讲解建筑物,使观众在短时间内更容易被带入纪录片中,获得更好的观感体验。在选题上的人文性使选材更为大众化,公开展示故宫的众多非开放区,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叙事策略

1.大众化的叙事视角:《故宫100》采用内视角和外视角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叙述,有时甚至直接使用第一人称。如在《威猛铜狮》一集中,将守门的铜狮拟人化,通过解说词:"我是百兽之王,也曾叫狻猊。我是龙的儿子,东汉才到这里……”这样亲切活泼的介绍让观众了解了铜狮的来历,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观众不是被动地被灌输铜狮的历史知识,而像是与铜狮进行了一番对话一般。

2.开门见山的叙事结构:《故宫100》灵活运用五种不同的叙事结构,将庞大的故宫体系切割成单集的独立体,集与集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可以自由组合,一脉相承展现出故宫的人历史。在央视播出的节目中,除了6分钟的版本外,还有26分钟、52分钟的版本。这种不同规模、 不同叙事结构的微叙事方式在保证吸引具有一定纪录片收视惯性的知识群体,也充分兼顾了现代人碎片化、短频化的座椅时间。

此外,从时间和空间的结构上来讲,《故宫100》没有采取时间线性叙事,100集被分4辑,第一辑:天工之城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第二辑:大国大朝讲解每个小宫殿的故事;第三辑:被忽视的生命是对后宫生活主题的描述;第四辑:神界与凡间讲述了故宫的存在对于今天生活的象征意义。从空间结构的角度来看,《故宫100》从金水河起沿着中轴线


到北端神武门、景山一带整体延伸。而整部纪录片由于每集仅有6分钟,决定了其叙事上不允许拖沓和过多铺垫,而是直接进入故事的讲述。 (三)主题风格

1.以小见大的主题浓缩:在前文中提到该纪录片属于微型纪录片,其"可谓处处可见,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成了镜头的主要切入点。《故宫100》的第一集,从一个普通的家庭的餐桌横摇至全家福、木质衣柜,一直到立柜的镜子上面贴着老照片,镜头点落在镜子上,反射出故宫的一角,连接了当下和久远的历史。这样以小见大的主题浓缩,用接地气的方式刻画镜头背后蕴藏的朴素哲学和普遍人性,用一面镜子连接历史和当下、故宫和人。

2.亦庄亦谐的画面风格:与以往历史类纪录片的影片风格不同,《故宫100》在表现方式上既有庄严的一面,又携着其自身独有的活泼风格。首先,前文中提到用比拟的手法讲述铜狮的来历;其次,《故宫100》将诙谐的动画当作镜头语言的二次创作,提高内容的活泼性,大大迎合了年轻一代跳脱的观剧需要;在讲述建筑建筑的位置关系是,均通过动画法活泼地予以展示,既有助于观众对于故宫建筑结构及故宫整体建筑群布局的了解,也消解了原有严肃、古板的创作理念。多元化的表现手法使纪录片的观众群更具有包容性,亦庄亦谐的内容与新媒体通俗化、大众化的信息特征不谋而合。 (四)声画美学

1.画面的灵活运用:《故宫100》将构图、灯光、色彩、角度、景别、运动手法等多种视觉语言融入,增加了艺术上的视觉享受。典型有《天地之间》一集中用镜面对称构图,意义在于突出历史在今天的映照作用,大大增强了历史感和影片寓意。在拍摄角度上正面、背面、侧面摄像和平摄、仰摄、俯摄相结合,增强了空间感和新颖性。值得一提的是,《故宫100》摄制组在对故宫的实景拍摄中,通过"情景再现等虚构手法,在建筑、凝固的空间中"活化历史,在几乎所有的"情景再现中,创作者都进行了虚化、模糊化处理,使观众很清晰地明了叙事的主线与虚构手段的辅助地位。通过搬演历史,重现当年的气氛、场面,充分发挥纪录片虚构表意的功能。

2.声音的精彩运用:与一般剧情片不同,纪录片主要采用音画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整体架构。因此,声音使其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在《故宫100》中,画外音由两种不同的声音组成,男声浑厚大气,讲述气势恢宏的三大殿和变幻的政局;女声温婉柔和,解说宫廷中的细语柔情。同时偶尔有比拟手法的运用,都使得解说词为纪录片添加了绝妙的色彩。 结语

微纪录片《故宫100》在央视九套播出以来,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相比于传统的纪录片,它的创作特色带有极强的新媒体特色,更容易赢取年轻观众的青睐。同时,在碎片化内容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增进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故宫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作为纪录片,它兼顾了学术性、艺术性、欣赏性等。微观平易的叙事视角和大众文化的叙事理念,都使得纪录片选题和叙事的切口更小、选材更具有人文性、大众性,从而更易为大众所关注、接受和喜爱。在《故宫100》的铺垫下,微记录、大众化、艺术化已经成为电视纪录片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汶羲.短篇幅纪录片之美——以《故宫100》为例[J].新闻世界,20132.

[2]刘烨.微纪录片的特征与叙事策略——以《故宫100》为例[J].新闻世界,20137. [3]于淼.微时代的微纪录——以微纪录片《故宫100》为例[J].青年记者,20166. [4]赵巍.纪录片《故宫100艺术解析[J].传媒201610.

[5] 宁晓.技术创作与艺术创新的融合——记大型纪录片《故宫100》获金帆奖高清专题类一等奖[J].现代电视技术,2013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47ebcb8de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9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