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栖居———浅谈中国园林诗境

2022-11-03 23:03:3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意的栖居———浅谈中国园林诗境 》,欢迎阅读!
国园,栖居,诗意,林诗境
诗意的栖居———浅谈中国园林诗境

作者:季熊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12



摘要:栖居环境反映出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生存状况及审美水准。我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多以充满诗意的园林作为居住空间。风雅的中国园林式人居环境,为今后我国文化景观的传承与复兴树立了典范。

关键词:园林;诗境;文人

我国被称为诗的国度,春秋时期即有赋诗言志的外交礼仪传统。《论语》中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登高能赋诗,方能为大夫”。因此学诗赋诗已然成为文人士大夫身份的象征,文士作为造园主力,诗意自然而然会融入到园林兴作中。如清代钱泳《履园丛话·园林·造园》中所言:“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清代汪春田以诗喻园,“换却花篱补石栏,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从中可见作诗与造园的不易。明代计成的造园专著《园冶》,其内容基本上是以优雅的骈文体写成。因为中国传统的文官制度,致使达官显贵大多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计成以造园之技传食朱门,为他们造园,园论必然要文采斐然。文人日常园居生活即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栖居”,“诗意创造首先使居住成为居住,诗意创造真正使我们居住。”“诗意是居住本源性的承诺”。诚然传统的中国人居环境,从来就不缺乏这样的诗意。

1 兴诗游艺

孔子在《论语》中有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以艺为娱乐。又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人的修养,从学诗开始,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作诗与造园正是“兴诗游艺”的具体呈现。董其昌认为“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两者息息相通。陈从周也说:“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其中含意至深。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非仅土木绿化之事。”由此可知,中国园林把江山无限景聚于一园中,精简洗练犹如文学中的诗词,同时又特别注重营造园林的诗境之美。如苏州网师园中的“月到风来亭”,取宋朝理学家邵雍《清夜吟》的诗意,“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对联取韩愈“晚来秋将至,长月松风来”的诗句。夜晚于亭中赏月,风物与题对相映,情景交融,诗意顿生。

早在南北朝时期,文人墨客就开始陶醉于自然,并描写了大量的田园生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都被后来的造园者竟相模拟。《桃花源记》对东方园林的立意、选址到布局、营造影响尤甚,“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园林入口常以此形式营造,点题也多取文中内容。藉此兴作出的理想人居环境,可谓是东方园林诗境之美的一大特色。桃花源因诗得园,因园得诗,这也说明中国园林注重追求富有诗文的意境美。文中所立的意境,成为造园家营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空间构成手法。唐代诗人李郢在其《园居》中写道:“暮雨扬雄宅,秋风向秀园。不闻砧杵动,时看桔槔翻。钓下鱼初食,船移鸭暂喧。橘寒才弄色,须带早霜繁。”诗句形象地反映出园林是文人精神雅好的物质承载空间。

2 借景抒情

中国园林擅长运用人为的手法表现写意性的自然景观,并能够将人工与自然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营造出充满诗情的人居环境。诗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由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相统一所产生的境界,是人见诸外物、有感于心之时,情境交融后所生发的审美意象,并且突破时空


的有限进入无限。“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足见中国园林既非单独的人工造物,亦非孤立的自然景观,而是以有限的时空含藏无尽的诗意,在观者、游者、居者心目中生成意境。借此可游园外之园,赏景外之景。

中国造园的关键之处还在“巧于因借”,借花光水影、云山烟树、鸟兽虫鱼与亭台楼阁,或有形,或无形,相映成趣。园林中的诗情往往也是通过借景的形式来抒发的。远借天光云影、群山众流,方寸内仰观宇宙之大;近借花木禽鱼、匾额楹联,咫尺间俯察品类之盛。园林中实体的建筑布局、叠山理水、植物配置,为诗境的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景不自景,景总含情”,匾额楹联又将文人的诗情融入其中。“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园中景也。“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台”,“石栏斜点笔,梧叶坐题诗”,景中人也。人于园中触景生情,则诗境自生。如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中“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园景明媚又渗透情理,使人从有限的物象中领悟到无穷意蕴。

3 结语

中国园林特色之一即是诗境的营造,古代文人以恬淡、自然的心态来写诗作文,营造居住环境,他们所作的诗文“直而不拙”,所造的园林“朴而不俗”。中国文人将身心、诗意和园林融为一体,既充实了园林意境,也为当地文化景观复兴及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陈从周.说园[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

2 季熊.中国园林意境初探[M].文艺生活,20163

(责任编辑禾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4506438a8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c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