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词《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阅读

2023-01-03 21:17: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甫的诗词《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阅读》,欢迎阅读!
登楼,其四,草堂,成都,杜甫
杜甫的诗词《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其四)阅读

《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唐•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赏析】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二句,写诗人对松与竹的喜恶,交织着对世事的爱憎。“新松”是指当年诗人离开草堂时亲手培植的四株小松,它们峻秀挺拔,不随时态而变,诗人因此在它们身上倾注了热烈的爱,希望它们能迅速长成千尺高树;而“恶竹”则是诗人所痛恨的,因为它们到处蔓延,随乱而生,妨碍了新竹的生长,诗人恨不得将其斩除万竿。“千尺”、“万竿”都是夸张,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憎。对于这两句诗,前人都认为不光是写松和竹,而是另有寓意。杨伦在《杜诗镜铨》中说此两句“兼寓扶善疾恶意”,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它们“言外有扶君子、抑小人意”,可见二句寓有深刻的哲理:对美好事物或人无比热爱,接力扶持,对邪恶腐朽的事物或人,应痛恨排斥。

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十分鲜明强烈而又极其恰当,至今人们仍用以形容亲善嫉恶、爱憎分明的态度。

扩展阅读:杜甫的简介

杜甫(杜少陵,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合称为“李杜”、“大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少年时代游历多地。三十五岁以后多在长安,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759年弃官入川。770年冬逝世。杜甫虽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也狂放不羁不乏豪气,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


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有《春望》《三吏》《三别》等名作。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扩展阅读:诗歌成就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442a6f2b3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