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余华小说人物的生存境遇下的人性思考——以《活着》人物形象为例

2023-04-12 05:23: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余华小说人物的生存境遇下的人性思考——以《活着》人物形象为例》,欢迎阅读!
余华,人物,境遇,浅析,人性
浅析余华小说人物的生存境遇下的人性思考——以《活着》

人物形象为例

摘要:余华是先锋小说中写作风格最为独特的作者,在前期余华的作品多以充满暴力、血腥的本真世界为背景,在无节制的艰难生存境遇下,弥漫着绝望和无人性的气息,没有了主人公的主体性中的主观思考。作者在这毫无温暖的,只有暴力与不快的环境下,逐渐冷漠,在面对这些的时候,无奈下充满了冷漠。但在余华创作后期,在写作风格上有很大的转变:作者采用冷静的笔触,叙写人物在生存境遇下的所作所为,用最平实的语言。传递最深沉的故事,引发最值得人思考的人道主义。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人间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悲剧才能更震撼人心。所以,余华将寥寥人物付诸于社会变革前,借作品中的悲剧,提醒生活在现实中的平民,预防那些悲剧的产生原因,更具有解读的意义。 关键词:活着;象征;人性

一、活着中的象征手法

余华在叙写小说人物在文化大革命”“大跃进社会变革的环境下,人物面对生存前的态度,主要立足于两个层面:文化大革命和内战社会变革的无情摧残下,经济条件大冲击,在没有物质面包的支撑下,生存必然会面临巨大的困难;着重从精神层面间接剖析,描写在生活条件水平低下的形象,经济困顿,精神上也会出现失去主体性的存在和灵魂的丧失。在写作方法上,作者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正如余华在《虚伪的作品》中说:一切真正的小说应该无处不洋溢着象征,即我们寓居世界的方式的象征,我们理解世界并不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的象征不是说我们作者为了象征而象征,而是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多重象征意义。在余华的《活着》中,把死亡象征活着,将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件事,有了活着的意义。在小说开头,书中这样写到:我比现在年轻十岁时候,获得一份游手好闲的工作就是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从而引出与老年福贵相遇,用福贵的一生遭遇的认识世界的态度,表现在一个大时代下的生存的晦涩难懂的真相,通过讲述福贵的生存境遇,细节中的不幸和对苦难的隐忍,是当时大环境下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这不是现实而是象征、隐喻。小说中所表现的自然的人物形态被撕裂的悲痛和人物精神的变异,给人深刻地震撼,如《许三观卖血记》通过卖血这一线索,渡过人生中的磨难,战胜上天赐予的种种荆棘,但当主人公在老了的时候,得知自己的血没人要了,精神崩溃。这种对自己身体当儿戏的人,最终结果没那么令人喜悦,生命被无情地摧残与扭曲才藏着莫大的苦痛,他的灵魂已经失去了尊严。 二、民族意识下的人性

在余华的众多作品中,他已经把笔触伸入民族文化的最低端,进行悲剧的产生探索。余华的人物身上有着麻木性,不难是社会变革下的压迫和无奈的结果。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建国初期,《活着》主人公福贵从大富大贵的大地主变得穷困潦倒,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妻子病死,看着自己的儿子抽血抽死,这种种原因都是因为,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地主阶级的摧残,导致中下阶层的老百姓生活无奈,承受不了压迫。从儒家的的角度来看,强调社会意志的绝对权利,几千年封文化统治的结果是人们逐渐放弃生命自主的权利,服从于以习俗形式体现的社会权威。这是余华小说中更深层次的悲剧。如《活着》这一作品中福贵的儿子以为献血而死,懂得自己与他人的利害的平衡而死,引出中庸思想,适度,量力


而行。同时,福贵的儿子还体现出,仁者爱人,社会安宁长久,而小说人物为了生存不惜用自己生命做赌注,有庆有怎么会去献血?既然孔子的儒家无效果,从老子的道家而言,孔子入世积极,强调主观能动性,福贵因为年轻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才酿下悲剧的种子。正是社会变革的原因把人物推入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结果。

三、人物形象塑造

常言道: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从不同角度,人,可善可恶。余华的《活着》,有善有恶。福贵的儿子有庆为给县长春生妻子输血,被抽死了,家珍很伤心,春生到家去道歉,当时春生被人当成走资派,想一了百了,家珍却不让春生轻生,可以看出家珍善良的一面。小说中的王四,因为饥饿难耐,抢走凤霞手中的地瓜,但在福贵参军期间,王四对家珍帮助很多,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有些人的善恶并不是本身就有的,有可能以为生存环境逼迫的。在一个大的变革时代,人与自然、与自我的脱落,展示活着的执著,活着不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是一种帮助身处困境的人们挑战命运的努力。作者用最朴实的语言,最冷静的心态,描述着一个人遭遇磨难的一生,用通俗易懂的语句,关注着底层农民生存境遇,表现出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对人生的深沉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平民们的生活以及人生百态。

即使福贵没有家败,他的命运又将如何?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贫困的老渔夫,保持着勇敢、好胜的精神,在第85天,他只身捕鱼,老人忍着饥饿和伤痛搏斗,终于制服强大的对手。《活着》与《老人与海》都是在面对危机时,处事态度截然不同,一个处事泰然,一个拼命,结果就不同。倘若,福贵不去赌博,也许他的命运会有更好的发展。 四、总结

余华通过在写作风格的不断转变,才能够冷静的描述福贵的一生,老年福贵经历一次次的亲人的死亡,忍受着生活的带来大的磨难,但令人震惊的是老富贵并没有绝望,而是超乎人想象的淡定面对这一切。借用余华的一句话:活着为一个词语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5:2

[2]吴劳译.《老人与海》(海明威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6 [3]余华.《虚伪的作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余华.《自传》《余华作品集3.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5]牟宗三.《生命的学问》.中华书局,199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422efb5b8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e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