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印两国的人才战略对比》,欢迎阅读!
中印人才战略之“龙生龙 象生象”
同在迅速崛起的中国和印度,人才竞争力有何不同?两国又该怎样合作?7月30日在广州举行的“中印思想峰会·人才 论坛
”对此作了探讨。中印与会人士均认为,中印两国经济均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两国人才互补性强,应扩大合作,共同提升两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印度驻广州总领馆文化领事奈尔表示,将增加两国交换留**的规模,尤其加强科技人才的互动。 中印都面临人才问题
中国和印度同为文明古国,又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两国更同时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2000年到2008年,中国的G D P总量由1.2万亿美元提高为4.3万亿美元,人均G D P由930美元提高为2940美元。同期,印度G D P总量由0.46万亿美元增长为1.22万亿美元,人均G D P由450美元提高为1070美元。同时,全世界每年经济新增长总量的40%来自于中国和印度。
不过,中印两国自然资源都较匮乏。中印两国人口合计为24.7亿人,占世界人口总数的36.8%,然而国土面积和淡水资源却分别只占全世界的9.6%和9.3%,人均能源、矿产资源和森林积蓄量也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由此,《国家中长期教育变革
与发展纲要》总体战略研究组组长、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胡瑞文提出,中国跟印度一样,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 开发。
中国重基础教育 印度重精英教育
目前,中印两国在人才的数量上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且中国稍强。资料显示,自2000年至今,中国初中的毛入学率由88%提高到98%;印度则由60%提高到目前的76%。中国的高中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40%提高到2008年的74%,而印度则由32%提高到43%。高等教育规模方面,中国由2000年的950万提高到目前的3000万,上升为世界首位,毛入学率由10%提高为23%。同期,印度的高等教育规模由2000年的750万提高到目前的1200万,居世界第三位,毛入学率由8%提高为12%。中国在业劳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8年提高为目前的9.5年;同期印度由6年提高为7年。
但在人才战略上,中国和印度各有不同。胡瑞文介绍,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上,印度在1975-1990年期间采用了优先发展高等教育的高重心模式,以精英教育发展为重点,因此,在1990年以前印度高等教育的规模与普及率远高于中国。1990年以后,印度转而重视基础教育的普及工作,高等教育则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格局。
而中国在1980-1998年期间采用的是低重心战略,着力普及城乡(特别是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同时注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直到1999年,全国义务教育基本普及目标实现后,才转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大扩招和跨越式发展。并通过十年的努力,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高等教育规模的第一大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和毛入学率都反超出印度一倍。在胡瑞文看来,这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强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 制造业
强 印度高端人才有优势
中印两国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胡瑞文表示,得益于20世纪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与高水平的国际化,印度培养了大批教师、医生、工程师和政治精英,为基础教育、城市医疗机构提供了较高素质的人才,推动了这些方面的快速发展,并且向中东阿拉伯石油国家及国际组织输出了大批知识劳务人才,为农业、航空、医**工业和软件产业、外包产业提供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然而,由于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中等职业教育严重滞后,影响了印度制造业的发展,也妨碍了第一产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
而中国的人才战略,则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二、三产业的转移提供了大批较高素质的劳
动者,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也为最近十多年高中教育普及水平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不过,近年来,我国部分**的办学水平,以及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均有所弱化,值得注意。
目前中国和印度的就业人口中,仍分别有45%和57%从事农业劳动。对两国来说,提高青年一代的教育水平、促使劳动力加速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都显得极为紧迫。此外,胡瑞文指出,印度的劳动年龄人口在未来15年中,将再增加2亿人左右,其劳动力优势突出,同时教育发展的压力预计比中国更重。
根据华为在印度的经历,华为印度副总裁,前华为大学校长、摩托罗拉大学(中国)校长姚伟民观察认为,印度高端人才竞争力较强,尤其高端人才职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由此,在
项目管理
、系统控制领域,印度较有优势;而中国中基层产业的丰富,由此,中国的制造业较强,管理效率与开放度也较高。 中印人才合作潜力巨大
胡瑞文认为,目前中国和印度都面临产业升级,也都需加快科技进步。为此,两国必须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普及水平和知识型、技能型人口的比例。
而中印人才的优势互补性强,合作潜力较大。在国际IT巨头印度Infosys中国公司首席教研官穆若立看来,中国人才与人交往态度亲和,对工作与休闲具有良好的平衡能力,善于自学,注重细节,并且积极尝试利用新方法来解决问题。
华为印度副总裁,前华为大学校长、摩托罗拉大学(中国)校长姚卫民认为,印度员工由于教育背景较为注重思辨、表达与系统性;中国人才重竞技、方法、效率。“印度人才在国际化、职业化、市场化、跨文化、软件项目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中国人才在制造业管理、敬业精神、管理效率、开放性等方面具有优势。两国的人才互补性强,有很大的合作潜力。”
而业界看来,中国和印度的人才交流目前尚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前宝洁公司大中华区产品供应部总监、现古普塔集团(香港)总裁迪帕克·古普塔表示,中印在软件产业、外包服务业、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广大的合作空间。中国在电子设备制造方面有优势,而印度在软件、编程方面优势明显,印度的医**产业、育种、乳业、航空航天方面有不少企业希望来中国发展。 对话
“面对国际产业转移,挑战不在于基建而在人才”
南都:中国和印度正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对此,两国在竞争上有何优劣?印度的应对策略是怎样? 《国家中长期教育变革
与发展纲要》总体战略研究组组长、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胡瑞文:中国的基础设施、产业工人优势突出,因此,承接产业转移,尤其制造业转移时,中国优势明显。而印度,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甚至至今都明显高于中国,英语的应用广泛而深入,这是他们的优势。 前宝洁公司大中华区产品供应部总监、现古普塔集团(香港)总裁迪帕克·古普塔:无论对于印度还是中国,挑战不在于基础设施等方面,而在于与人才培养。只有在与人才培养做到了一定的水平的情况下,才能够应对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挑战和冲击。 南都:中国和印度将怎样加强人才合作?
胡瑞文:中印两国高等教育下一阶段的核心任务基本一致,就是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提高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学以致用的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增强青年人创业、就业的适应能力等。中印双方可以通过加强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交流,来扩大双方人才交流合作的空间。
印度驻广州总领馆文化领事奈尔:中印之间的留**很多,今后还会增加两国交换留**的规模,这些留**在科技方面的互动很有潜力。重要的是,如何将中印两国的发展推广至更高更深的层面,共同提升中印两国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随机读管理故事:《跳河的兔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41c60c9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