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欢迎阅读!
“数学生活化”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主张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将现实中的问题抽象化,使之成为数学模型,并加以理解与应用。要贯彻这一理念,就必须全面理解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教师在数学的教学中,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反之,也可以把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放到实际生活中,使其复杂化。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生就会开始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以及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实现真正的把数学运用于生活。简单的说,数学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并最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一、创造情境,建立数学模型 1.运用实物创造情境
比如,在教学对圆的认识时,教师这样引入:出示三辆用不同形状的材料做轮胎的自行车,让同学们选出自己所喜欢的自行车,并说明喜欢的理由。于是学生们展开积极的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动手操作创造情境
比如,在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教学时,为使学生领会面积公式中除以2的深刻道理,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事先在草稿纸上用三角板画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然后指导他们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矩形,此时同学们可以积极组织讨论。最后集中发言总结归纳,还可以通过讨论发现更多三角形的定理,比如全等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学生通过自主尝试,从中收获成功的快乐,不但能真正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增加信心。 3.运用实例创造情境
比如,在进行循环小数概念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完成一道1除以3的计算题。通过计算,学生会发现永远除不完,这时,学生发言了:老师,除不尽?教师顺势追问:怎么办呢?学生马上开动脑筋,积极展开讨论,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准备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掀起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高潮。
二、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积累数学知识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教师在数学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况,来向学生传授实用的数学知识。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简单的统计”这一教学内容时,我让学生来到高速公路的天桥上,拿出自己的练习本记录过往的不同类型车辆,通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后,让学生交流、讨论:什么办法能够使我们的记录又快又准呢?学生马上议论开来,通过交流,不少学生明白了用“画正字”的办法来进行统计过往车辆,从而感受到了“画正字”的统计方法给我们的学习带来的方便和快捷。 三、加强引导作用,把生活带到课堂
所谓知识,都是前人在不断的失败中积累的经验和规律,数学知识的教学也正是要让学生掌握规律。然而,倘若教师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不会应用所学知识,那么教学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作用,把生活这一大元素带到鲜活的课堂中。 1.关注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教材往往都是教育部经过层层审核确定下来的读物,其中不乏许多实用的生活资源。数学在生活中的一个大作用就是统计,而在进行统计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布置如下任务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后,选取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或者商品,对其进行数量上的统计,并且加入自己的分析。在此任务中,教师并不规定目标的选取,这时学生的发挥空间就变得无限大起来,于是有的学生选择统计指定路上的过往车辆,有的学生选择统计超市里的商品价格,有的学生则选择统计图书馆中的各类书籍等等。 2.指导学生把生活融入数学
在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同学生的情况。比如作为数学的起步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就比较特殊,教师必须循循善诱,把趣味的生活融入数学的教学中。而数学审美能力和情趣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给学生讲解形体美,在讲解比例时,渗透结构美,给学生介绍黄金分割法等。在贴近生活的学习中,学生不断思考、尝试并体验探索的乐趣。例如:在教学第十二册圆锥的认识时,课后留给学生的作业是:用教科书后面的纸模型做一个漂亮的圆锥,比一比,看谁的圆锥做得最精致。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比拼,
学生在无意识中就掌握了圆锥的特性,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进而系统地梳理知识点和难点,为学生的疑问做讲解。 四、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沟通,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在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的“木匠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该教学方法的核心正是要学生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回归于实践,回归于生活。
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小兔过生日准备邀请了小狗、小猫一块儿去森林里玩耍,可小狗要连续工作两天才休息一天,小猫要连续工作三天才休息一天,那么请问,一个月内,他什么日子可以去,一共有多少种去法?有的同学尝试着拿出日历纸,在上面圈、找,有的同学拿出练习本上写、算,过了一段时间,一些同学开始小声地议论了起来。老师抓准时机提了一个要求:同桌同学可以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分工合作纷纷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一生活实际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倍数”的实体模型, 初步感知了最小公倍数的存在,为学生学习最小公倍数提供了现实的素材,积累了直接的经验。
又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在学生理解了圆的面积的基本计算方法以后,马上提出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要知道走廊上的柱子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怎么计算?学生马上展开了积极的讨论,有的说:“把柱子平放下来”。但有的同学马上就表示反对,这样不可行。最后,经过大家讨论,终于想出了办法:先量出这个柱子的周长,通过计算求出横截面的半径,再用圆的面积公式求出横截面的面积。经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教师将原本枯燥的课堂带到课外,逐渐引入生活中去,不但可以更好掌握解题之道,而且通过积极的互动还可以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结语:总之,在进行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起到一个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尽最大可能给学生制造实际应用的机会,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应用中,领悟到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有用的,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3fcc3fca76e58fafab003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