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翻译赏析

2022-11-15 01:17:2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王昌龄,军行,其四,赏析,翻译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翻译赏析

【原文】: 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① 首句意谓:青海湖上的层层浓云使雪山晦暗无光。青海:青海湖,在今 青海省西宁市。② 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是汉朝边塞的一个重要关口。

穿金甲:磨穿铁甲。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 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朝使臣,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前往破 之,斩其王。事见《汉书•傅介子传》。这里以“楼兰”指敌人。

【翻译】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 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 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 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赏析】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 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在同一幅画面上出现,这里不妨设想为次第展开的广 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 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 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 军事要塞一一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 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要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 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 一镇兼顾西、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 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 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 “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 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


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 与其 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 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 同时还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 对自己所担负的任 务的自豪感、 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 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 开阔而又迷 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 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 冠以“黄沙”二字, 就突出了 西北战场的特征,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 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 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 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 破楼兰终不还”, 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 战事 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 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不是空 洞肤浅的抒情, 正是因为有一、 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 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 这在本篇中也有明 显的体现。

【阅读训练】:

1. 一、二句不妨设想为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请简要描述一下: 2. 景色的格调是:

3. 请谈谈你对三、四句的理解:

4、请将一、二句设想成次第展开的广阔画面。

5. 前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还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请简要说明一下: 【参考答案】:

1. 在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对岸,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 那雪山,是矗立在荒漠中的一座孤城 ; 再往西就是与孤城遥遥相望的玉门关了。 2. 迷茫、黯淡,悲壮、辽阔。

3. 将士们身经百战,盔甲都已被磨破, 但仍无法消磨掉他们心中那“不彻底 灭敌人决不归乡”的信念。

4. 青海湖上空,浓云弥漫,绵延千里的雪花显得苍茫暗淡,越过雪山,是荒 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走,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5. 边塞生活虽艰苦,思乡之情尤深重 ; 但却磨灭不掉戍边将士心中那杀敌报 的雄心大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397c2dc7c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