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的消逝》有感

2022-04-13 23:22:2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童年的消逝》有感》,欢迎阅读!
有感,消逝,童年


1982年,尼尔〃波兹曼出版《童年的消逝》,与《娱乐至死》、《技术垄断》一起,构成其著名的“媒介批评三部曲”, 享誉世界。《童年的消逝》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童年,把童年看做一种社会产物来探寻其发明以及消逝。在《童年的发明》一篇中,波兹曼论述 说,童年这个概念,是社会发展到文字印刷时代的产物。而后在《童年的消逝》一篇中,波兹曼论述了童年是如何在电子媒介的产生和普及中受到威胁并面临消逝的。 初读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童年的消逝》这本书时, 我对这个概念的提出感到很惊讶。童年在当今的社会中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到处都有为儿童专用设施, 商场儿童游戏专区, 儿童服装专卖区, 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从事儿童的早期素质教育, 在我看来童年 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尼尔为什么会产生“童年消逝”的想法呢?

这之后随着阅读的逐步深入我越发感觉到这个问题背后的严重性。在书中尼尔提出了两个大胆的观点。一是童年的概念在中世纪是不存在的; 二是童年在逐步地消逝。

美国的一名新闻记者曾在一篇新闻报道中提出了 培养暴力儿童一个可靠的公式”: 是不去理他, 使他脸、戏弄他, 经常的对他大声的吆喝,对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表示不赞同, 鼓励他和自己的兄妹打架⋯⋯ 如果以上的全达不到目的, 你就把他按在电视机前看各种有关暴力的电视节目。由此可见, 在这个恐怖的传播机器庞大的技术覆盖下, 电视拥有着难以估量的强大影响力, 在技术的面前, 尚没有完整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儿童无处可逃。

传播速度飞快,使信息脱离时空,远远超出书写和印刷文字的传播能力,把我们带入一个同时性和瞬间性的世界;信息数量激增,使曾经被称作“羞耻”和“禁忌”的秘密被大量挖掘并一览无余地展现;信息形式突变,使传播信息强化了散漫,强化了呈现,强化了感性与审美,从而弱化了集中、弱化了提议、弱化了理性与思考。随着性、暴力、死亡等过去只属于成年人的秘密逐渐被揭穿,随着儿童在服装、饮食游戏、想法、语言及礼仪方面与成人高度一致, 随着儿童犯罪、早孕、吸毒等比率的急速提高,波兹曼高呼:童年正在消逝。波兹曼对童年消逝的担忧,直接是对这种孩童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消逝的担忧,间接是对造成童年消逝的传播环境的担忧。

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国内, 目前我国电视和有线电视观众总量达8.5 亿( 占总人口的80%以上) , 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 儿童是最忠实的受众群体。有人统计过, 50%的儿童一周看电视至少3 5 ,普通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十几年里, 在电视机旁消耗的时间远远超过学习任何一门功课的时间, 在电视机旁成长已经成为儿童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怪乎社会学家感慨: 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发展, 电视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正如以前的几百年内, 儿童应该在教堂、家庭和学校完成的社会化过程, 却在观看电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童年的概念再一次变得模糊起来。

“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介向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当原始而又不可抗拒的选择,因为它取代印文字的线性和序列逻辑特征, 所以往往严谨显得没有意义。图片不需要任何启蒙教育毫无疑问,电视所提供的生动的视觉图像吸引着儿童。而电视里复杂的信息毫无筛选的直接供给于儿童,让无辜的白纸染上了各种色彩。

《童年的消逝》让我想起了著名的传播学专家麦克卢汉和他的《理解媒介》一书。刚开始接触麦克卢汉的思想时, 觉得他关于“媒介即讯息”的论点, 表面上看似乎比较生硬、以理解。我认为印刷术和电报的发明的确使社会传播在两个阶段都飞速发展,但那只是传播手段上质的飞跃, 麦克卢汉过于强调媒介本身, 并没有结合传播方式改革而带来的内容变化进行具体阐述。在这一点上, 尼尔所阐述的方式就比较深入浅出。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一书中的思想或许为尼尔提供了最初的灵感, 尼尔通过自身对社会, 尤其是美国社会的考察与了解, 结合童年这个概念, 提出自己关于传播技术造就童年, 又瓦解童年的独特见解。

即便这样,我仍然认为尼尔关于童年正在消逝的观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或者说他的理


论不能完全跟上时代的脚步。首先, 童年在我看来正在持续发展。大众传播已经到了一个分众的时代。关于儿童的东西已经成为一种产业, 儿童的杂志细分到婴儿、幼儿少儿及青少年。相应地监护人的杂志, 如《妈咪宝贝》、《父母必读》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童年的每一个阶段被不断地强调, 并放大, 从孕期开始, 胎教就要分步骤进行, 0 - 3 岁是孩子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早教能发现孩子的潜能, 亲子活动成为每一个望子成龙的父母必须参加的活动, 孩子的衣服要体现个性, 启智玩具卖得特别火,而这一切对于中国七十年代以前的父母来说简直无法想象。

其次, 尼尔的观点过分依赖电视这一媒介的特点。收看电视节目没有很高的门槛, 电视不能有效地区分观众的层次, 在某些方面的确模糊了成人与童年之间的距离。但值得欣慰的, 电视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并做出了一定的努力。首先, 电视越来越注重受众的细分, 中央、省级、市级都有自己的少儿频道、动画频道, 尽量为儿童创造出一片属于空间; 以少年儿童为题材的作品逐渐崭露头角; 关于儿童教育健康的内容不断在电视中被专家提出并探讨;电视的分级制度正在推行; 硬件方面, 遥控器上的儿童锁也能体现出人们对童年的关注。

第三, 尼尔在本书的结尾提到了电脑在保持童年继续存在中发挥的作用。照尼尔的思路, 电脑应该可以区分成人与儿童的作用。首先电脑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技能, 硬件的安装, 关机和一些简单的操作都是必备的, 而且电脑是需要不断发展升级的。由于电脑是近二十年来才兴盛起来的电子产品, 所以连一些四五十岁的成年人对电脑也感到有一定障碍, 更不用提儿童了。但是因为电脑集声、光、图像于一体, 有无穷的资源和发展空间, 所以对儿童的感染力较大, 有的孩子在两岁就已能相对熟练地使用鼠标, 并使用某些功能, 如附件中的画笔, 虽然他们使用电脑只是做一些极其简单的事, 涂涂写写, 但这至少证明了电脑准入条件并不是高不可攀。在一些专为儿童设计的网站上, 还开通了一些专为幼儿设计的游, 通过游戏, 儿童学会了如何进入电脑这个半遮半掩的大门。

波兹曼说:“我们的文化会忘记它需要儿童的存在,这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他已经快要忘记儿童需要童年了。那些坚持住童年的人将完成一个崇高的使命。”

而正是尼尔对童年的这种关注、这种感情、这种忧心,使得《童年的消逝》全书冲击着人的心理,长久不衰。如何走出电子媒介技术变革的欢迎和对相应社会变革的缺乏,免使人类陷入电子传播的这一困境,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这首先得依赖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限制,如电视分级制度的建立,通过法制手段强行禁止不健康节目的播出;其次得依赖于传媒工作者的自律, 通过职业教育,让媒介从业人员自觉以职业规范和职业伦理为限进行媒介从业活动;再次得依赖于青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提升通过传统教育让青少年儿童能在良莠不齐的电视节目中选择性接受对自己身心发展有益的部分,主动排除不健康的部分,能在虚虚实实的电视镜像中辨别出真实的部分和虚假的部分,以正确认识世界和指导生活。

表面上看来传播媒介和童年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实际上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 人的整个一生已经被传播媒介所包围, 无论你是否感受到, 是否承认, 传媒正在潜移默化地发挥它的作用力。传媒如果不受节制, 没有羞耻感, 没有秘密, 童年失去天真和好奇,那么童年的确没有存在的必要。但应该看到的是, 社会各方面———政府、传播媒介、教育部门、家长都在积极地努力, 为童年创造有利的环境, 我们有理由相信“童年”这个值得珍惜的阶段不但不会消逝, 而且会逐步成长起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200620e79563c1ec5da71c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