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理解中医(45)之官窍——耳》,欢迎阅读!
理解中医(45)之官窍——耳
耳,《黄帝内经》称为“窗笼”;《河间六书》又称之为“听户”;《温热经纬》称其为“茏葱”。耳为听觉器官,近代发现其有平衡功能。
一、耳的解剖形态
耳位于头部两侧,是清阳之气上通之处,属清窍之一。由外耳(包括外耳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和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三部分组成,耳之外壳名耳廓,又叫耳壳。耳廓前凹后凸。耳廓的游离缘卷曲,称为耳轮。耳轮前方有一与其平行的弓状隆起,叫对耳轮。对耳轮向上分为两脚,分别称为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两脚之间的凹陷部称为三角窝。耳轮和对耳轮之间的浅沟称为耳舟。对耳轮前方有一凹陷称为耳甲。耳甲被耳轮脚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耳甲艇,下部为耳甲腔。耳甲腔前方有一突起,叫耳屏,又名耳门、蔽。在对耳轮下端有结节状突起,与耳屏相对称叫対耳屏。耳甲腔向内经外耳门(又名耳孔)可通入外耳道。耳轮的垂下处称为耳垂、耳坠、耳珠。耳膜即鼓膜,又名皮膜。人体各部分及脏腑在耳廓上有相应的“反映区”。在反映区上出现的敏感点,称为耳穴。耳廓的外部形态为耳针定穴的标志。
二、耳的生理功能
耳的功能为主司听觉。近代发现耳也是人体的平衡器官。耳的生理功能与肾的关系较为密切。肾精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分辨力高。反之,则听力减退,或耳鸣耳聋。
三、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耳为肾之外窍。《灵枢·五阅五使》“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为藏精之脏,肾精充沛,则髓海有余,耳窍濡养有源,表现为听力聪慧;若肾精亏虚,则髓海空虚,耳失所养,出现耳鸣耳聋。临床上常将耳的听
觉变化,作为推断肾中精气盛衰的标志之一。人到老年,听力每多减退,即与肾中精气衰退有关。
2、耳与其它脏腑的关系。
耳与心:《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心本开窍于舌,而舌并非为窍,故有“心寄窍于耳”之说。所谓“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心火肾水互济互承,则清净之气才能上达清窍而使听觉聪灵。若心肾失调,水火不济,则可能使听力失聪。又因心主血而藏神,只有血脉和利,血流不息,才能是耳窍得养;心神精明,助于听觉,才能闻声辨音。
耳与肝胆:胆是少阳之脉,循经上行于耳之前后,并入耳中。肝胆互为表里,经脉相互络属。肝胆之气机失调或蕴生湿热,常易循经上逆于耳,引发耳疾。临床上因耳道流脓或耳道肿痒而辨证属肝胆湿热上扰者很多见,因肝胆气逆而致暴鸣暴聋者也不少见。
耳与脾胃:脾主运化而升清,胃经循颊而上耳前,脾胃虚弱,受纳运化无力,清阳之气不升,水谷精气不能上供清窍,或水湿内阻上犯,也可以影响听力或导致中耳积水。中医临床用益气健脾和胃之法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耳鸣、耳聋及中耳炎、中耳积水等,具有较好的效果。
3、耳与经络的关系。耳与经络有很多联系,在十二经脉中,以足少阳胆经与耳的关系最为密切。此外,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分支也直接入耳中。与耳有一定联系的经脉还有手阳明大肠经的别络入耳中,足阳明胃经抵耳前,足太阳膀胱经至耳上角。耳通过经络与脏腑及全身发生较为广泛的联系,这正是耳针能诊治多种疾病的依据所在。
看更多的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bcqh201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19d921b5b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