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什么是闽南文化》,欢迎阅读!
什么是闽南文化?
答: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南民系(包括在地居民)在其生活的历史环境、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社会文明成果。
闽南话
、闽南方言与口传文学
49、闽南话曾在广阔的宇宙中回荡,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答:美国在1977年发射“旅行者二号”宇宙飞船时,曾携带录制有世界上六十种语言的镀金唱片,其中就包括闽南方言。作为一个地区的方言,却能从世界上成千上万种语言中脱颖而出送上太空,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可见闽南话早已超越方言区,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力。
闽南方言(也称闽南话),主要分布在闽南地区、台湾大部分地区,另外也存在于广东潮汕地区和海南岛、雷州半岛的一部分地区、浙江南部的平阳、玉环、福建省宁德市的福鼎等地、三明市的大田县、尤溪县部份地区、江西的三清山一带。除此以外,由于历史上有无数闽南人移民到东南亚、欧洲、澳洲等地谋生,因此闽南话在全世界得以广泛流行。尤其是在闽南人聚居的东南亚地区,闽南话更是通用语言之一。据估计,全球有8000万人使用闽南方言。
闽南话被语言学家誉为“语言活化石”,甚至有学者主张唐诗用闽南语音来读,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答:唐代,随着陈元光和王潮、王审知政权在闽南地区的统治,无数中原移民随之在闽南繁衍生息。当如此众多的中原移民涌入闽南,中古汉语也自然而然传遍闽南。而在接下来几个世纪里,不同民族政权逐鹿中原,造成了汉语语音系统的极大变化。幸运的是,由于闽南地处东南一隅,且为高山、海洋所环抱,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使中古汉语得以在战火连天的情况下完好保留并传承。如今,闽南话成为绝无仅有的隋唐中古时期汉语的“语言活化石”,或许应该感谢历史的恩赐吧!
闽南话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七个声调,大体上同古汉语声调系统里的平、上、去、入相同。闽南方言不但留存了古音,而且还留存了许多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所没有或少有的古语词汇,如伊(他)、走(跑)、鼎(锅)等,也难怪常有外地人笑称闽南遍地都是诗人,说话总是文绉绉的了! 当然,闽南方言同时也留存了一些古百越族语言的痕迹,这主要是中原移民在与原居住于闽南的古百越族的融合中很自然地留下的。比如“荸荠”一词,闽南话读作“马荠”。这个“马”字的读音就源自古百越族的语音。除此以外,闽南方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由于闽南很早就同外来文化有密切交往,因此吸收了许多外来的词汇,并创造了许多与外来文化有关的新词汇。如雪文(肥皂)是从菲律宾土语中引入的,而巴刹(市场)、妈干(吃)等更多的词则是从印尼借来的外来语,到了近代还有从英语中引进的,如敖赛(出界)、菲索(裁判)等。在与外界的频繁交往,还使闽南话产生了许多新的独特的词汇,如番仔灰(水泥)、番仔火(火柴)等等。
51、闽南有句谚语叫 “一枝草,一点露”,你知道这短短的几个字里面包含了怎样的深意吗? 答:“一枝草,一点露”,是闽南人最常用的一句谚语,意思是说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凡都会有他的一技之长,正如再渺小的一棵小草都能享受到露水的滋润,都有自己生长的空间和对宇宙自然的独特贡献。瞧,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却体现了咱们老祖宗乐观向上的精神,
又寄寓了多少对后代努力拼搏的殷切期望!
如此生动而深刻的闽南谚语多得数不胜数。闽南谚语不仅是闽南语的精华,更蕴含着闽南人对人生的感悟,反映着闽南民俗民风,渗透着闽南人的精神特征。
闽南谚语,以其表现形式,大致分为俗语、歇后语和冠头语三种。俗语又称俚谚,是由普通平民百姓所创造,通俗易懂,形式活泼多样,每句最短一节,最长五节,每节最短二音,最长达十六音。象“猪哥”二字,就形象地描绘出好色之徒。别看俗语大多俚俗易懂,却非常讲究押韵,力求琅琅上口,而且充满了奇警深刻的内涵和幽默诙谐,比如 “吃饭三战吕布,做事桃花搭渡”,“圆人会扁,扁人会圆”等等。
闽南谚语中还有一些是闽南先辈在与自然的抗争中总结积累的自然科学知识,以非常浅白易懂的俗语形式,一代代留传下来。如“冬雾晴,春雾雨”(冬天有雾主晴,春天有雾必雨),“好上元,好晚冬”(上元出太阳,一年风调雨顺)等。还有一些谚语则生动地表现闽台的民俗风情,如“送巾,刹现断根”(闽南话“巾”、“根”同音,朋友、情人间忌送手巾),“无(不是)冬至也要搓圆仔(做汤圆)”(闽南风俗冬至吃汤圆,嘲讽贪吃、贪心)。你瞧,如此幽默风趣的语言,体现了闽南人多么伟大的智慧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104bbfc941ea76e59fa0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