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研究》,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研究
作者:姚倩 程林
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18年第08期
摘 要:作为新时代的高素质高学历群体,大学生肩负了更加广泛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文章基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围绕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相互作用和地位,提出探索建立高校—社会—家庭的联动培养机制,以更好地达到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联动机制
当今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有学者问责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也有学者从社会需求与毕业生就业力等方面找原因。作为新时代高素质高学历群体,大学生肩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不均衡的资源分布以及高速的信息化发展背景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学生是否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大家小家,人力资源能否得到有效配置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的责任和社会责任感
现代汉语词典对责任的解释是指“应尽的义务,分内应做的事;还指应承担的过失”。社会是一个由无数个独立的个体经过复杂组合,交错而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社会责任感即个体在集体环境中,作为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其份内应做的事、应尽的义务的态度和心向。“社会责任感包括自我责任感和对于自我之外的他者的社会责任感。”[1]“個人的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自我意识,即‘自我意识是道德和道义责任的必要前提’,它也是一种自律意识,是个人对自己所提出的要求与对自身行为的约束”[2]。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
根据已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涉及大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有学者指出大学生自身原因包括认识的片面、观念的偏颇和惯性的影响;社会原因包括社会的多元化、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西方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3]还有学者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外在因素是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影响,内在因素是青年主体性的弱化,直接因素是市场带来的挑战,而西方文化的冲突也催化了青年的社会责任感的缺失。[4]也有学者把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原因归结为教育体制本身的问题,但是提出绝不能因此而否定高等教育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5]
教育是可以承担教化一切人的所有行为的活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究其根本要问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与此同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原生家庭的影响都应该为此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责,既不能割裂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也不能个别强调高校、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而孤立彼此。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路径
面对国家的日益强大,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具有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校、社会和家庭应共同肩负起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成长与社会发展、认识义务权责与价值追求的关系。具体来说,通过探索建立高校、社会、家庭联动的培养机制,厘清高校、社会和家庭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过程中的立场和相互作用。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形成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闭环。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第一,高校教育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主要渠道。在联动培养机制中,学校教育处于连接大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角色转换的过度阶段,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并与直接经验结合内化的知识接收场所。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对于高校来说,通过知识学习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根本选择。高校应明确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任务纳入大学生通识课和思政课的学习范畴。首先,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引领,融入线上和线下教育,建立高校服务社区、开展社会实践的社会责任积分活动,纳入学生的综合成绩评定范围,开展任务驱动式评价,促使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形成服务家庭、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其次,充分发挥教育的政治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学会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与对立,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文化冲突的弊端,为发挥高校立德树人功能,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奠定理想信念基础。
第二,社会实践是检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价值标准的缔造者。在联动培养机制中,社会实践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效果的试金石,是展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感应器。受个体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客观影响,大学生在自身成长的过程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标准。为了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应当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个人校外实践情境体验,与高校教育产生联动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本质,把握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理解当下存在的社会问题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创业观念,保持个人奋斗目标与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相一致,真正成为站在时代前沿引领社会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先锋,成为最终反哺高校和家庭的新时代接班人。
第三,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在联动培养机制中,家庭教育应与学校和社会形成三足鼎立的支持联盟。长久以来,家庭教育承担的更多是学生智力发展过程中由于原生家庭影响而逐步形成的生活能力培养的责任,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受现行考试制度的影响,“唯分数”的评价观在一定程度上将考试成绩推上了评判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学生本该承担的家庭责任逐渐“缩水”,形成了部分大学生只知索取不考虑回报的家庭责任弱化甚至缺失的现象,并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因此,家庭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开端,应与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形成联动,在社会需求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引领下,形成“家-校-社会”共识,充分发挥家庭的支持力量,最终把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问题内化到每一个家庭教育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刘铁芳.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构与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2):26-30,72. [2][3]彭定光.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3(3):41-44. [4]郑士鹏,陈树文.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维度探析[J].中州学刊,2013(5):100-104. [5]严耕.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高等教育研究,1988(4):65-6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0dc651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