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破窗理论》,欢迎阅读!
文章一:破窗理论
破窗户理论是指环境具有非常强的暗示和诱导作用。如果有人打坏了建筑上的一块玻璃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和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孳生和蔓延。这就是破窗原理,或叫暗示定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为管理者必须高度警觉最先破碎或最可能破碎的玻璃窗,进行危机管理。这样可以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又可以在危机发生时集中精力控制局面。作为一个组织必须有一套预防危机的机制,建立一套预警系统,建立一套分析检查的制度,通过预警发现可能发生的危机。这样在处理危机时可以从容应对。
资源是稀缺的,但是稀缺的资源并不一定被充分利用。窗户破了,要及时修补,否则会被损的更怀。特别是对于影响深远的小过错,必须小题大做,以防止出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我们有必要将一系列不利影响的事情察于未萌、止于未发。 处理危机要掌握几个原则,一是要向公众说明事实真相,二是要率先对问题做出反应,三是处理危机时要迅速果断,四是要沟通,五是要与公众分享你的感受,要比较成功地解决突发危机事件,修好被打碎的第一块玻璃。
有一种新的破窗理论认为,破窗会引来更多的破坏,但也会创造新的机会。有了破窗,会给玻璃商创造商机,会刺激新的需求。所以,在对待破窗的问题上确实要采取两分法。
文章二:破窗理论的由来、实验以及对于社会的影响
俄国19 世纪著名文学评论家赫尔岑有一次应邀出席了一位朋友的酒宴。席间,他被轻佻庸俗的音乐弄得非常厌烦,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主人一见赫尔岑这个样子,连忙解释道:“今晚宴会上演奏的全是俄国流行的歌曲,你怎么会感到厌烦呢?” 赫尔岑反问道:“流行的乐曲就一定好吗?”
主人听了疑惑地说:“不好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
赫尔岑听后,微微一笑,说道:“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好的了?” 主人哑口无言了,赫尔岑说罢,便起身告辞了。
实际上,赫尔岑对于不好的东西同样能够流行的论断,不仅不是难得一见的特例,而且是人类社会中十分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任何一种行为、信息或者是现象,都会对其他的产生一种传染的力量,从而出现流行的可能。
对这种现象,有一个社会学上的“破窗户理论”专门加以解释。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试验,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对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那一辆,他摘掉了车牌,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不到一天就被人偷走了;而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停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没有被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个信息必然会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
“破窗理论”更多的是从犯罪的心理去思考问题,但不管把“破窗理论”用在什么领域,角
度不同,道理却相似: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同时,对于任何一个规定的行为,哪怕是极其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也都是对管理秩序的损害。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其实际后果就是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那么用不了多长时间,各类有损公共秩序的行为,就会如雨后春笋般地滋生出来。这将对正常的社会秩序形成剧烈的冲击,并导致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陷入无序状态。
它还启示我们,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推而广之,我们周围生活中所发生的许多事情,也可以看到环境暗示和诱导作用的结果。比如,在窗明几净、环境优雅的场所,没有人会大声喧哗或吐痰来;相反,如果环境脏乱不堪,倒是时常可以看见吐痰、打闹、互骂甚至随地便溺等不文明行为。
又比如,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又有多少人会不顾众人的文明举动和鄙夷眼光而贸然插队?与这相反,车辆尚未停稳,猴急的人们你推我拥,争先恐后,后来的人如果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因此,环境好,不文明之举也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样,人的行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在公共场合,如果每个人都举止优雅、谈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够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千万不要因为我们个人的粗鲁、野蛮和低俗行为而形成“破窗效应”,进而给公共场所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的感觉。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平时一直强调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就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决定了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如何杜绝“破窗效应”,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把握环境的这种暗示和诱导的作用。对于影响深远的“小过错”,小题大做的处理是非常必要的,以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正是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玻璃的窗户”的明智举措。
文章三:破窗理论的案例及启示
“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破窗理论”也确实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也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案例1:纽约地铁问题
纽约市交通警察局长布拉顿受到“破窗理论”的启发。他在给《法律与政策》杂志写的一篇文章中谈到:“地铁无序和地铁犯罪在80年代后期开始蔓延。那些长期逃票的、违反交通规则的、无家可归骂街的、站台上非法推销的、墙壁上涂鸦的……所有这些加在一起,使得整个地铁里弥漫着一种无序的空气。我相信,这种无序就是就是不断上升的抢劫犯罪率的一个关键动因。因为那些偶然性的犯罪,包括一些躁动的青少年,把地铁完全看成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
布拉顿采取的措施是号召所有的交警认真推进有关“生活质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论”为师,虽然地铁站的重大刑案不断增加,他却全力打击逃票。结果发现,每七名逃票嫌疑犯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每二十名逃票嫌疑犯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结果,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竟然开始下降,治安大幅好转。
1994年1月,布拉顿被任命为纽约市的警察局长,就是因为他对“破窗理论”的出色阐释。而布拉顿开始把这一理论推广到纽约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他指出,这些小奸小恶正是暴力犯罪的引爆点。因为针对这些看来微小,却有象征意义的犯罪行动大力整顿,结果带来很大的效果。
“警局的最高领导居然要关心街头那些‘毛毛雨’犯罪,这在纽约市是史无前例的的,甚至在整个美国绝大多数警察局也是史无前例的。”马里兰大学政策研究专家沙尔曼感慨地说。 在“破窗理论”的指导下,纽约市的治安大幅好转,甚至成为全美大都会中,治安最好的城市之一。人们把这个庞大的都市几十年来从没有过的崭新气象都归功于布拉顿,功高震主,1997年3月,布拉顿被当初任命他的纽约市长朱利安尼请出了警察局。 案例2:日本红牌作战
在日本,有一种称做“红牌作战”的质量管理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清楚区分要与不要的东西,找出需要改善的事、地、物;将不要的东西贴上“红牌”;将需要改善的事、地、物以“红牌”标示;有油污、不清洁的设备贴上“红牌”;藏污纳垢的办公室死角贴上“红牌”;办公室、生产现场不该出现的东西贴上“红牌”;努力减少“红牌”的数量。在这样一种积极暗示下,久而久之,人人都遵守规则,认真工作。日本的实践证明,这种工作现场的整洁对于保障企业的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企业借助“红牌作战”的活动,可以让工作场所变得整齐清洁,工作环境变得舒适幽雅,企业成员都养成做事耐心细致的好习惯。
也许你会认为这毫无意义,没有必要。但是,一个企业产品质量是否有保障的重要标志,就是生产现场是否整洁。这是"破窗理论"在企业管理领域中的一个直观体现。
制度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制度多,有效的执行少。长此以往,企业的发展会很尴尬。对公司员工中发生的“小奸小恶”行为,管理者要引起充分的重视,适当的时候要小题大做,这样才能防止有人效仿,积重难返。
美国有一家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以极少炒员工鱿鱼而著称。有一天,资深车工杰瑞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没有防护挡板,虽然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这样杰瑞就可以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
不巧的是,杰瑞的举动被无意间走进车间巡视的主管逮了个正着。主管雷霆大怒,令他立即将防护板装上之后,又站在那里大声训斥了半天,并声称要作废杰瑞一整天的工作。 事到此时,杰瑞以为结束了,没想到,第二天一上班,杰瑞就被通知去见老板。老板说:“身为老员工,你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对于公司意味着什么。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实现了利润,公司可以换个人换个时间把它们补起来,可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远都补偿不起的……”
离开公司那天,杰瑞流泪了,工作了几年时间,杰瑞有过风光,也有过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公司从没有人对他说不行。可这一次不同,杰瑞知道,这次碰到的是公司灵魂的东西。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个别的、轻微的,但触犯了公司核心价值的“小的过错”,并坚持严格依法管理。不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就可能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破窗理论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开始:“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小看“小”,不要小看“细”。“千里大堤,毁于蚁穴”。重视并思考细节对整体的影响。
中途:“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正所谓防微杜渐,及时修复被打碎的第一块玻璃,将改变周遭所有人的心理。
结尾:“旁敲侧击”。用破窗理论来解决问题,通过改善细节来改善整体。 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结尾:“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0154e8702d276a200292e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