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林语堂临终抱憾》,欢迎阅读!
林语堂临终抱憾:《京华烟云》无满意中译本
2006年03月24日
林语堂逝世30周年,《林语堂大传》著者揭秘翻译风波
1976年3月26日,“幽默大师”林语堂的心脏停止后又跳动,然后又停止,如此反复9次,这位82岁的文学大师才终于离开人世。在临死前,他最遗憾的有两件事,一是到死也没能见到他一生的挚爱陈锦端,二是没能亲自翻译其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小说《京华烟云》……
1939年底,英文版《京华烟云》在美国出版,倾倒了海外读者,短短半年内即行销5万多册。美国《时代》周刊称,这部小说“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几十年后,随着由此书改编的电视剧《京华烟云》在中央电视台热播,这部经典名作也登上了中国各大书店畅销书排行榜。近日,中国社科院文学博士、林语堂研究会顾问王兆胜新推出了一本《林语堂大传》,在电话那头,他向记者讲起林语堂临终时的遗憾,详细介绍了《京华烟云》的翻译风波。
郁达夫开了个头 译出一些章节便停下了笔
林语堂40多岁才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就是《京华烟云》。此后,他所有的小说都先用英文写成,再由别人翻译成中文。为什么只用英文来写小说?王兆胜认为,当时林语堂生活在美、法两国,面对的主要是西方读者。除此之外,他有个一以贯之的理念:把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他认为“最得人心者莫过于小说”,这种讲故事的形式比纯理性的东西更容易让西方读者接受。
《京华烟云》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后,日本于1940年率先推出了3个译本,而中译本却迟迟没有出现。林语堂很希望能由郁达夫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他认为郁达夫中英文俱佳,语言清新自然,文中没有假“摩登”的欧化句子出现,这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很少见。郁达夫同意翻译此书后,林语堂便给他寄去5000美元译费、3000多条参考文献及一封书信。不料郁达夫刚译出了一些章节,便停下了笔。此后,郁达夫和妻子王映霞关系破裂,他只身前往新加坡,在苏门答腊被日军杀害。
对于郁达夫迟迟不译《京华烟云》,外界有很多猜测。学者赵毅衡认为,林语堂不懂人情世故,忽略了文人的面子问题。因为林语堂和郁达夫年龄虽一样,但郁在小说上成名却远远早于林语堂。可到了1939年,林语堂名满英语文坛,郁达夫却潦倒他乡。
王兆胜不愿以此揣度郁达夫。他认为郁不是世俗之人,更不是小人,他是最了解林语堂的人。而且郁达夫很看重朋友,认为朋友越老越好,与林语堂、鲁迅一直相处得很好,他的才华和人品都无可挑剔。郁达夫一向觉得翻译是件极难的事情,吃力不讨好。但由于是朋友请托,只好答应下来,但其实“非己所愿”。
长久等不到结果,林语堂焦急万分,但后来林语堂对郁达夫并无抱怨。他很能理解郁达夫的苦闷境遇和慵懒性格,也绝口不提给过翻译费一事。
众译本瑕瑜互见 直到去世也无满意的译本
郁达夫译的几章后来在《华侨周报》上连载,林语堂看后非常满意。但正因为满意,所以也就更加遗憾,年老之后还常常想起此事。直到去世,他也没有发现一个让他满意的译本。
第一部完整的《京华烟云》中文译本由郑陀和应元杰译出,1941年出版。著名诗人卞之琳曾称赞其标题“仄仄平平,声调奇妙”。赵毅衡认为其文字与后来的译本相比,并没有差到太离谱的地步。但林语堂认为此译本瑕瑜互见、译文平平,尤其以未能用北京话为憾事。对于之后出的几个节译本,林语堂非常气愤,认为这种做法是对小说的“污损”,“令人伤心、令人作呕”。他还在国内报纸发表声明:“劝国内作家勿轻易翻译”。
在林语堂去世一年以后,台湾出版了张振玉的译本,这个译本后来广为流传。记者日前走访了广州市各大书店以及省立中山图书馆,都只见到这个版本。王兆胜也认为这是目前最好的一个译本,不过林语堂看了未必会高兴,因为问题很多。最大的问题是内容改动太大。比如,张振玉“创造性”地把这部英文小说改成了章回体,这可能与林的原作精神不符。此外,张振玉的翻译用的是意译,有时会大段删减原文内容,甚至将几页删成几行。他的译本还存在很多硬伤,比如对那个年代的理解不准确等。
为了替父亲“还债”,郁达夫之子郁飞积10年之功翻译了这部小说,1991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这个译本。他依照当年林语堂之意,取名为《瞬息京华》。这个译本保留了郁达夫翻译的部分,这部分成为整本书的焦点。
在王兆胜看来,目前所有的译文里,依旧以郁达夫翻译的几章最为精彩,“从这一点来说,林语堂还是很有眼光的。”有评论认为,如果林语堂要“京味”,作为浙江人的郁达夫并不擅长。但王兆胜坚持认为,郁达夫是语言天才,只要稍微下点工夫,这对他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对于郁飞的译文,有评论认为“忠实原著,符合北京口语标准,基本接近林氏原意。”可惜,他的译本流传并不广,失去了给更多读者评鉴的机会。
林语堂太难翻译 也许用中文写作会更完美
从林语堂对译本的挑剔,可以看出他的要求之高,也可以看出他的作品之难译。甚至有人说,林语堂的小说比外国人的小说还难翻译。它要求译者的中、英文功底非常扎实,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并且对中外文化了如指掌。况且,林语堂是个性情中人,人生观独特甚至另
类,“他就像北京初春那轻扬的柳絮,没有重量,很难抓住。他那种飘摇之感是现代人所没有的,以现代人的功利心怎能去理解一个旋转生命的飞扬?”王兆胜说。
那么林语堂为什么不自己捉刀翻译呢?王兆胜解释,林语堂是一个创造性很强的人,他脑子里不断涌现出新的东西,因此根本无暇翻译已经写好的作品。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看到《京华烟云》中译本实在令自己失望,也曾动过自己翻译的念头,但当时,他的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怕时间来不及,遂断了这个念头。
而在赵毅衡看来,“也许他当初用中文写作,艺术性会更为完美。” 《京华烟云》版本流变
1941年,《瞬息京华》最早出版,由郑陀和应元杰译。
1977年,台湾德华出版社推出张振玉译本,名为《京华烟云》。这个译本在海峡两岸畅销多年。两岸先后据此拍摄的电视剧也均以此为题。
1987年,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最早在大陆推出张译本。
1991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由郁达夫之子郁飞翻译的《瞬息京华》。
2005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新版《京华烟云》张译本(上图)。据称该译本为林语堂之女推荐译本之一。
(出处:《南方周末》本报记者:蒲荔子 实习生:陈祥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00e9b04a6c30c2259019e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