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日

2022-05-10 02:08:2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六月二十日》,欢迎阅读!
二十日,六月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题 解】

苏轼晚年受政敌的迫害,被贬至海南儋州。元符三年(1100)遇赦召还。诗人北归途经琼州海峡时,连日的风雨突然停止,云散月明,一派蓝天碧海景象。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他将自己被贬谪海南视为一次“奇绝”的经历,通过比拟,形象描绘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寄寓了诗人坚持操守、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以及豁达乐观的情怀。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1


参星横斜在天空上,北斗星已转移得很低,夜已接近三更。连绵的阴雨、成天刮个不停的大风现在已经停止,天空终于放了晴。

“参”、“斗”,星名,都属二十八宿之一。“终风”,《毛诗传》谓“终日风为终风”。诗人回想着刚刚结束的久风霪雨的恶劣天气,难免联想起自己晚年的政治遭遇。他屡次被贬,而且越贬越远,最后到了海南。这几乎是当时中国最南、最偏远的蛮荒之地了,诗人的遭遇真可谓“苦雨终风”。好在现在终于有了转机。因此,首句既是写诗人在船上所见,同时包含着三更过后迎来黎明的意思。“也解”两字,表达了久雨遇晴的喜悦心情,也暗示自己所遭遇的政治阴霾即将过去。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夜空下云翳散尽,一轮明月又有什么在点缀呢?这青天和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啊。

这两句写风雨过后的夜景,而寄托深远。《世说新语·言语篇》:“司马太傅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太傅叹为佳。谢景重在坐,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太傅因戏谢曰:‘卿居心不静,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作者暗用其意,表明自己的心性如同皓月般皎洁,如同青天碧海般明澈;而政敌的诬陷攻击则如同蔽月的浮云、连绵的风雨,早晚终会消散。

前面这四句诗,在叙述中夹杂比喻,写得委婉自然,富有感染力。作者高明的地方,是善于运用形象而准确的语言来捕捉眼前的景物,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得意与象合,情与景合。正如纪昀所评:“前半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鲁叟”,指孔子,因为他是春秋鲁国人。陶渊明在饮酒诗中称他为“汲汲鲁中叟”。“桴”,竹或木做成的筏子。《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失意时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意思是,政治主张行不通就算了,可以乘坐木筏漂到海上去。苏轼表达了同孔子一样的意愿,同时表明自己遭际坎坷,虽然渡海居琼,这个愿望却和孔子一样未能实现。“轩辕”,指黄帝。《庄子·天运》中记载,黄帝曾在洞庭湖边上演奏《咸池》乐曲,并借着音乐说了一番道理。诗人在这里用来形容海涛的声音,并隐含自己所领悟到的忘得失、齐荣辱的哲理。 诗人欣然感悟到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在屡经政治风浪、世态炎凉之后,对于自己的感悟,却只称“粗识”,我们可窥见他那平和澄澈、宠辱不惊的心态。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2


我在这僻远的南荒之地历尽磨难,纵使九死一生,也无所悔恨,因为这次南游实在是平生最奇妙的经历啊。

“南荒”,指当时尚未开化的海南。“兹游”,即这次游历。实际上,对贬谪海南这件事,诗人当初是曾经“有恨”的。他在《儋耳》诗中说:“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刚到海南的时候,一想到今生将要老死这里,诗人就万念俱灰。后来,在领略到海南的自然美景、淳朴风情后,在对人生有了更多的体验之后,他开始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和顺其自然的心态对待这一切。这在《食荔枝》、《纵笔》、《山村》等诗中均可见。他甚至有些幽默地说:“余生欲老海南村!”等到这次渡海北归,诗人更是表现出超脱之情。

在他接下来经过江西郁孤台的时候,他又一次写道:“吾生如寄耳,岭海亦闲游。”(《郁孤台》)不幸的放逐在诗人看来只是一次“闲游”,其豁达乐观、百折不挠的精神确实超出常人。难怪这首诗传到内地,有人责怪苏轼这两句诗是“无省愆之意”,若被朝廷知道就不会被召回了。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fdf966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