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发展进程

2023-01-16 03:28:2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发展进程》,欢迎阅读!
菲利普斯,曲线,进程,研究,发展
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发展进程

作者:林志弟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0年第1







菲利普斯曲线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他研究了英国1861- 1 957年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得出这样的结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之间是负相关的。当失业率降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会上升;反之,则下降。低失业率总是与高货币工资增长率联系在一起的。菲利普斯曲线一经发现就很快成为西方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热点,新古典综合、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等经济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都进行修正并进行了相关的论述。虽然菲利普斯曲线备受争议,但它对于解释经济波动以及阐述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本文对20世纪以来各经济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下面将列出各经济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结果。



一、新古典综合学派传统菲利普斯曲线

许多经济学家开始深入研究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以及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数量关系,从不同侧面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改。其中最著名的修改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做出的。他们利用美国的数据分析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得出这样的结果: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就越低。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二者是负相关的,在图上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该理论假设前提为市场非出清,货币工资刚性。该学派提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很好地解释了当时的经济现实,为当时的西方国家的政府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稳定经济和促进就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货币主义预期增广的菲利普斯曲线

20世纪70年代,世界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出现了“滞胀”现象,即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颠覆了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存在与否,成为当时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其中之一是以埃德蒙·费尔普斯和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从自然失业率的角度进行解释。由于自然失业率的存在,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自然失业率的直线,即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长期的、稳定的替代关系。在短期内,由于人们获得信息不充分作出的适用性预期,故菲利普斯曲线存在向右下方倾斜的关系。该理论假设前提相对实际工资和自然失业率、适应性预期。该学派提出菲利普斯曲线的替代关系只是在短期内存在,长期内菲利普斯曲线为垂线。



三、理性预期学派菲利普斯曲线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学派,从理性预期的角度进行解释,理性预期是指经济主体是不会长时间受骗的,他们会充分利用一切信息来修正对事物的错误认识,通过理性预期很快会形成对未来平均通货膨胀率的正确预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换关系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


所以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都不存在,菲利普斯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垂线。该理论假设前提是市场出清和理性预期,并提出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失业没有影响,以及政策无用论和经济须实行自由化。

四、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在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交替关系。他们指出,由于经济系统的极端复杂,经济主体很难准确地预期到经济变量的真实值,即使能预期到,由于工资黏性和价格黏性的存在,经济系统要将名义工资和价格调整到实际水平则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因此,政府扩张性经济政策的正面效应是明显的,它能带来失业率的降低和产量的增加。尽管这会不可避免地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但是,这个代价是值得付出的,这是因为,通货膨胀的成本是由全社会成员共同承担的,而失业的负担则由那些失去工作的人来集中承担。两害相权取其轻,为降低失业,应容忍适当的通货膨胀水平。因此,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政策来降低失业率,提高产量水平。该理论假设前提是市场非出清、工资价格黏性和理性预期。



五、混合的菲利普斯曲线和信息黏性模型菲利普斯曲线

20世纪70年代以前,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通货膨胀预期是后向预期,即预期通货膨胀等于前一期通货膨胀或前几期通货膨胀的平均。而在使用理性预期的模型等兴起后,后向模型逐渐被忽视。在对前向模型进行改进的过程中,后向模型的回归也成为必然,将后向模型与理性预期前向模型结合起来便形成了混合的菲利普斯曲线。该理论假设前提为工资和价格黏性、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并提出工人关注实际工资而厂商根据以以往信息和对将来的预期制定工资和价格的主要观点。

信息黏性模型假设中每个厂商在每个时期都制定自己的价格。但是,厂商收集信息和重新计算最优价格的行动较为缓慢。在每个时期有一部分厂商得到关于经济状况的新信息,并计算出最优价格的新路径,而其他厂商继续基于原来的计划和过去的信息来制定价格。该模型仍假设每个厂商都有相同的可能来更新价格计划,而不管它上次调整发生在何时。

因此,信息黏性的菲利普斯曲线和混合的菲利普斯曲线给出了相同的含义,即短期内产出与价格水平变动正相关,从而价格与失业变动负相关。这与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致的。因此,政府仍可以在通货膨胀、产出、就业之间找到政策平衡点。



六、名义工资向下刚性模型

名义工资向下刚性的提法很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效率工资模型中。厂商不愿削减名义工资是担心失去优秀员工和引起道德与生产率滑坡。勒博和阿吉尔等人利用统计资料和大规模随机调查数据,验证了名义工资刚性的现实存在。阿克洛夫等人利用战后美国宏观经济数据进行估计和比较有刚性和没有刚性的两种菲利普斯曲线,发现存在工资向下刚性的模型的预测效果要好于没有工资向下刚性的模型。该模型于确立了劳动生产率与通货膨胀及失业率组合之间的关系。福廷等人指出,更快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可以促进永久性的通货膨胀——失业均衡,它允许既定通货膨胀率下有更低的失业率,或者既定失业率下更低的通货膨胀率。经验研究从一个侧面支持了上述观点。






七、近似理性模型

模型中一些厂商的工资和价格制定者可能忽视低通货膨胀,或意识到通货膨胀但只把它作为几种因素之一加以使用,从而低估了它的影响。工人在考虑工作满意度(会影响其劳动生产率)时,可能忽视或低估通货膨胀。工人这种行为的单位劳动成本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充分反映在厂商工资决策中。该理论假设前提为部分有意识地忽略预期,并提出近似理性的经济成本非常小,自然失业率假说有误导性,通货膨胀在一定阈值内上升可减少失业。近似理性行为有着重要的启示:当通货膨胀率处于零到温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时,这个范围内更高的通货膨胀率会带来更低的失业率,但如果通货膨胀率超出这个范围,在失业上的有效结果将不再增加,转而下降并最终消失。



(责任编辑:李晓群)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f63e9383a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0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