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三百首】《柳枝词》原文+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古诗三百首】《柳枝词》原文+翻译+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郑文宝 原文:
亭画阁处春湖,直到行人半醉半醉。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翻译
一艘艘画船系着杨柳树枝停靠在岸边,岸边的杨柳树随风摇摆。诗人看着岸上的行人在附近的酒家饮酒送别还没喝到一半,船家却已经载着朋友起锚远走了。不管烟波浩渺,也不管雨打风吹,无情的画船带着行人离去了,将越走越远,满载着离恨去遥远的江南。 欣赏
郑文宝的《柳枝词》是写离恨,用了反衬手法,“画舸”“春潭”等美景寄寓离别时的不舍。同时,诗人还描绘了一个生活画面:“酒半酣”酒只半酣,船却起锚,多么的不舍和无奈啊!三四句,字面上是说行人“不管烟波与风雨”,依然远去,实际上是借对友人的毫无道理的埋怨进一步抒发自己依依不舍的真挚情谊。
这首诗描写了离别和离别。“亭”的意思是一艘美丽的画船系在岸边的一棵柳树上。前面没有柳树,但“部门”一词对应于这首诗的标题,这暗示了它与什么有关。古代有折柳离别的习俗,因为“柳”是谐音和“左”音,这意味着离别的意义。刘禹锡的《杨柳枝词》第八部分说:“长安街上柳树连绵,但杨树的枝叶却在哭泣。”。因此,这首诗的第一句所示的船上柳树岸的画面,只是一幅告别春江的画面。我们可以想象,当船要离开的时候,送行的人和行人在最后一刻告别并徘徊。珍惜彼此的友谊,珍惜这分离的时刻,送行的人用心劝说他们喝酒,“直到行人喝得半醉”,也就是说“劝你多酿酒,出西洋关就没有老朋友了”(王维的《派袁二使去安溪》)。同时,它也显示出行人因为他们深厚的友谊和忧虑而醉得半死。语言很含蓄,但意思很清楚。三四句话的意思是,不管浩瀚的烟、雨、风,这艘无情的画船把行人带走了,而且会走得越来越远,满载着仇恨来到遥远的江南。不是说人们多愁善感、怨恨他人,而是指责绘画船的无情,这是不合理的,也是美妙的。“不管”一词包含了送行人不能留下的委屈,也表达了行人想留下又不得不走的无奈,如朋友对步行者的抱怨和步行者的自怜。最后一句将抽象的分离仇恨转化为形状和重量的东西,让人感受到分离仇恨的深度和沉重,形象非常新颖。
此诗用清新柔婉的笔调,描写了一个生动的送别场面,极富诗情画意,诗风委婉细腻,情真意切,为后来许多词曲作者所仿效。周邦彦把这首诗改写为《尉迟杯》词:“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前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得离恨归去。”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
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西厢记》“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些词句显见地都是受了本诗的影响写出的。
这是一首意味深长、意境优美、感人至深的优秀诗歌。告别诗的浪漫情怀早已为唐人所占据,但这首诗可以与唐人相提并论。《蔡宽福诗》说郑文宝的诗“一定在王墨杰和伯仲之间,刘禹锡和杜牧有很多不足之处”尽管这种评价有些夸张,但它仍然有一定的真实性。
首句很有诗情画意,“亭亭”多用来形容姑娘之苗条、靓丽,作者却用来描写船,可见构思不同一般;“系”的后面省略了宾语,让人联想起刘禹锡的“只有垂杨绾别离”,且暗切题意,手法不同凡响;“春潭”自然使人想起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春潭的美丽景象一下子就浮上了读者的脑海,确实是用笔老到,布局精巧。这样一幅春潭送别图就非常完美地展现了出来。第二句写送别时的情景,自然使人想到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而不是白居易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因为主、客都只有“半酣”,且临别时“帐饮无绪”,怕“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第三句一下子就让人想起柳永的“念去去千里,暮霭沉沉楚天阔”和崔颢的“烟波江上使人愁”,以及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别情充溢宇宙。
最后一句话是最值得称赞的。仇恨、悲伤和怨恨是看不见的。他们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如果没有一些创造性思维,他们是无法形容的。前人曾“物化”悲伤、怨恨和仇恨,说它可以衡量--“谁知道一寸心就是百万元的悲伤”,扔掉--“因此,它与子孙后代一起扔掉了悲伤”,砍掉--“不断砍掉,理智仍然混乱,这是一种分离的悲伤”,然后切--“好酒就像一把刀,用来切悲伤”。。。郑文宝的《负载》是一个创新。他在船上带着悲伤和仇恨,后来李清照说的正好相反,船“承载不了多少烦恼”,王世福又把它放在车上,“我们怎么能负担得起这些大大小小的汽车”,作者曾把它放在飞机上,“波音愿意背着奴隶的委屈,坠入天空”。这个看似简单的词“在”为后代的创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柳枝词》这一题目是后人加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写柳也多与叙别相联系。刘一禹锡《柳枝词》说:“长安陌上无穷树,只有垂杨绾离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f0ef8ffa6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