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词教学教研》,欢迎阅读!
在小学语文中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的积累,不仅是语言材料的积累,也是思想、情感、形象多方面的积累,包括古人生活经验的积累。通过这种积累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纯洁心灵。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加强修养。多读古诗词,还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和完善人格修养。 1 熟读古诗,自悟自得
自悟自得是指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自行查阅资料,通过询问、调查、收集、阅读等手段,理解、感悟古诗文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等。自悟自得的方式很多,可以在校内查,亦可以在校外查,可以询问老师、同学,也可以问家长等。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行理解、领悟的积极性,笔者经常开展一些激励性活动,如“自主学习报告会”、“自悟自得心得交流会”、“自悟自得方法评比会”、“自悟自得资料展示会”等。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通过自悟自得获得不少知识。朦胧式的理解还可以促使他们在阐述意见时能够“旁征博引”,表达自如。接下来,通过环环紧扣的“预习检查”来引导学生去探究、解决问题,再借助字典、文中的注释,在弄懂文字含义的过程中体会文字的精炼,玩味其中的韵味。在学生读懂文本的内容以后,再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去体会古诗文的含义。这样的教学,把学生带入了文言文学习的意境和情趣之中,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兴趣。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 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 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 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之情,离别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2 通过熟读,熟知潜藏的韵律
“诗词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一首古诗词,作者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为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词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对古诗词意思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随着学生慢慢成长,他们的生活经历慢慢增加,他们会对古诗词作出自己的理解,在诗词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在学生有了学习古诗词的自觉性后,还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古人云“七分诗三分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朗读好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强烈的艺术感染,而且可以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可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反复朗读的重要性。写诗词的人按照要求来用韵,通过押韵可以增强诗词的旋律美,平仄则体现语音的抑扬顿挫。教学中,教师没有必要告诉小学生这些深奥的知识,而可以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慢慢内化。 3 反复诵读,悟出诗情
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的古诗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通过诵读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对于小学古诗教学来说应该尤为重要。一首诗,首先要将它读通,这是基础。然后在理解诗句大致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这是重点,也是古诗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如教学《梅花》时,我反复引导学生吟诵,学生就很自然地联想出了“墙角”、“梅花”是身入逆境中的品行高洁之士,并将凌寒怒放理解为一个人顽强的斗争精神的象征,由此受到坚强意识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概念的、外在的、强加的,而是形象的、内在的。同时还可以合理运用“扩”、“说”、“补”、“挪”的方法理解诗意。“扩”就是要把诗人本来高度浓缩了的语句加以扩展,使诗句本来的意思具体化。如:“遥知兄弟登高处”中的“遥知”,这一词就必须扩展开来,解释为“遥远地知道”。这样把词意扩展开来,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说”因为古诗“古”,所以就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义、词义和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在讲解时要把这些不同点向学生讲清楚。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里的“可怜”我在教学时向学生讲明它不是“怜悯”“同情”的意思,而是作“喜爱”讲。通过这样详细的分析,学生自然容易掌握了。“补”成份省略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碰到这种现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补起来,学生就会不讲自通了。如: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诗中“青箬笠,绿蓑衣。”这里就省略了主语谁,“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补上以后,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挪”即“挪动”调整句子的顺序。讲解古诗时,要把因对仗、协韵、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调整,调整以后再解释就容易多了。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中的“七八个星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一句话,我在教学时进行颠倒词序讲解,“天外七八个星星,山前两三点雨”学生一听就明白了,这两句是倒装句,意思是:“天外有七八个星,山前落了两三点雨”。
总之,语文教师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创建氛围,优化教学,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而悲,随其喜而喜,让这古典文学的精华,从学生口中融入他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efa34ff75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