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在创新中成长》,欢迎阅读!
·
教育在创新中成长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不但改革、创新进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具
有创新意识,改变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育原则,充分满足学生好奇的需求,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学而有“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是求知的动力,有了兴趣,可以变苦为乐,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从而才会产生追求和探索,才会产生创新。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1.趣──从“好奇”和“疑问”处开始
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发现往往都是从好奇开始。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就是来自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来自1+2=3的好奇。有了好奇就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利用古希腊数学家毕达拉斯的名言:“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引发出学生的好奇心,进入到课本内容:“钟面、硬币、车轮”它们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逐一地用均衡美、对称美、省料美的解释一次一次地满足这些求知欲,从而把学生引进一个“什么是圆”的探索中去。 2.悟──从“举一”和“返三”中获得
数学教学本身是一个思维教学过程,学生只有多思才能更多的发现问题,只有善于发现才会有所收获。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因此我们在
数学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思的好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从各方面增长学生的能力,做到思有所想,想有所思,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时刻处于思维的良好情境中。因此,我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我在教学加法时,我从不把知识局限于加法的范围之内,我每教一道加法算式都要和两道减法算式联系起来,也就是让学生根据一道加法算式,立刻能想出两道减法算式。经过长期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以达到多思的目的。同样在学习乘法、除法、减法时也采取同样的方法。通过这样的练习同学们增强了加减法、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使同学认识到数学的各个知识点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只有抓住了知识间的衔接点,才能把知识学活,在知识的运用上才能灵活多变,应用自如,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学而有“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证
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和宽松、和谐、民主、愉悦学习环境能促进学生对知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展强化功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营造气氛,让学生无忧无虑地参与其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可靠保障,让每个学生再创新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发展。 1.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树立“师生平等”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共同学习新知识的群体活动中,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等情况,拉近师生情感距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对学生提出的不合理的问题和做出的“怪异”回答,采取宽容的态度,决不能断然否定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应提示他“再听听别人的意见”,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悟、自我否定。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学生,而应给他们改过的机会,使学生产生的奇思妙想,用积极的态度加以扶植,形成轻松的学习氛围,把学生推到真正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勇于求知欲望。(举例)
2.合作──团结协作的学习环境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对于创新而言,合作更是必不可少的。当今重大科技发明无一不是高度合作的结晶。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小组合作更重要,因为许多独创的想法都在小组合作中产生,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例中,小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及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困生的因材施教,更有利于将课堂上的单向信息反馈变为多向信息反馈,扩大信息量,在学习中相互启发。
3.交流──自由自在的学习环境
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与同伴、与学习资源、与教师之间进行关于数学知识、数学体验、解决问题心得等方面的数学交流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交流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映了是否真正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主人的问题。在数学课堂上,应多给学生提供、创造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标新立异。在课堂交流中,哪怕学生的想法只是错误的“瞎想”,甚至“牛头不对马嘴”,教师要加倍爱护,因为学生“想”的过程比“结果”要珍贵得多。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述一下一天的活动安排,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e5c5283e87101f69e3195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