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欢迎阅读!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孙子兵法》上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是一切兵法的核心,也是教育中的核心思想。
关键字: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知心
《孙子兵法》上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是一切兵法的核心,其实也是教育中的核心思想。
何谓攻城,何谓攻心呢?攻城,就是用武力去征服学生。比如,学生犯错了,学习任务没有按时完成了,教师就对学生大声训斥,或加以惩罚。攻城就像一剂西药,效果来得快,可是会有副作用。因为学生有逆反心理,有些是表面反抗,更多的是默默反抗,特别是那些性格比较倔的学生,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将“战争”升级。攻心就不同了,它如同一味中药。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思考学生的动机,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感受,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使用的办法通常都比较缓和,但是往往能正击要害。犯了错误的学生,不但能乖乖认错而且心服口服,学生的行为表现也是完全出于自愿的,这样很好地达到了教师要的效果。
说到攻心,那教师首先就要做到“知心”,即要全面地了解学生,否则就谈不上“攻心”。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观察学生,还要研究学生,要走进学生的心里,能掌握准确信息,这样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可是,想要真正全面了解一个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开辟多条信息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了解学生的大致情况,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通过与学生本人交流了解学生的心里,通过任课老师、班干部和其他同学了解学生的为人处世,分析学生的日记、作业、考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家访了解学生的校外表现。
做到“知心”以后,就要准备“攻心”。如何“攻心”呢?首先,要寻找恰当时机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其实同样的话,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说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这个学生屡教不改,那我们就等到他再次犯错尝到苦头,这时再去劝他,他就会觉得你讲得很有道理,是为他好,学生改正的几率就会增大。其次,我们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和性格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如果遇到一个比较顽劣,什么都不怕的学生,那你就必须在气势上压倒他,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我们不妨先退一步,避其锋芒,从长计议,“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如果遇到一个性格内向的同学,这时如果单刀直入的问问题,学生可能一个字也不会说。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不妨跟他来个迂回战术。从他最喜欢的话题入手,打开他的话匣子,这样走进他的心里也就不成问题了。还有,就是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切忌采用过于急躁的方法。一个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老师,一定能在众多方法中选择最优的一种,从而不至于伤到学生。
我们班有一位男生上学经常迟到,上课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课后作业拖拉,字迹潦草。后通过观察和其他同学的了解,知道他沉浸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甚至有时晚上不住在家里而在外面的网吧包夜。了解情况后,我先找来学生谈话,了解到该学生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他本人随父亲居住,母亲常年居住外地。父亲没有正式工作,靠打零工维持两人生活,家中经济条件不好,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不多,加上父亲脾气较为急躁,开始还能和孩子心平气和的谈话,过一会儿后对孩子就开始打骂。时间一长,孩子对父亲产生敌对情绪,加上学习成绩的不理想,他便想从网络游戏中获得心理满足和平衡。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做的事情在网络上可以做,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满足好奇心,而且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获得成功的机会要高于现实生活,但是这样严重的损害了身心健康。针对这种情况,我先单独找他谈话,让他知道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危害,转移他的注意力,将兴趣、爱好吸引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学习生活中来。还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感染他,召开主题班会《网络游戏利与弊》,通过辩论赛的方式让班委组织,学生自由分组,推出自己的辩手,收集材料开展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对游戏的认识趋于全面,但终究利弊大小,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弊大于利。同时,我还和家长积极联系,针对家庭和孩子的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建议和做法,努力去化解父子之间的矛盾。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孩子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都有所好转。
一名教师,与其说他从事的是传授学生知识的职业,不如说他肩负的是改变学生心靈的重托。学生心灵改变的过程,也是教师自己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其实,不需要很多,也就在那么关键的时候,关键的地方,我们教师稍微使一点点力,就可以使学生的航船纠正方向,加足马力,驶向光明美好的前方。亚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是人本教育,抓住学生的心灵,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以此为准则,则我们的工作必将事半而功倍,无往而不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e5bc4ff33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