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语文古诗鉴赏之虚实结合法及中阐明道理》,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之虚实结合法及中阐明道理
初中语文解题技巧在议论之中阐明道理
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这里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表达的,且多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因而议论显得比较隐晦。
先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还有更隐晦的,如张安道的《汉兴歌风台》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一曲大风辞。才如信越犹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方回的《瀛奎律髓》中说它的议论“不着色相”,便是这首绝句议论的特色,诗人写得很含蓄,只是说像韩信、彭越这样一代天才大将都被你刘邦杀了,你还想要什么猛士呢?诗人说的虽然只是刘邦一人,但历史上有几个帝王不是像刘邦一样,爱惜人才只是挂在嘴巴上,而骨子里却是残害人才,只求保住自己的帝位呢?这就是历史的规律,这就是古代中国人才长演不衰的悲剧!我们可用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来出道题来加深认识,题曰:“这首绝句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议论富有哲理,试对其所蕴含的哲理做简要的分析。”解答前应想到这两句诗已经将诗情与哲理完全融合在一起,至于比喻手法的运用,那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而后便可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 总结:眼光短浅的人是不可能在人才尚未崭露头角前就发现之,反而因为‘不识’而扼杀之,揭示出人才被扼杀的一种规律。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之虚实结合法
虚写和实写相结合。是以下诗人李商隐常用的手法,下面我们来分析其诗文特点。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表达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总结:作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把巴山夜雨实写,与共剪西窗烛虚写相结合,给予作者一种思想感情,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e497d3e48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