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12.21:专攻己恶可修慝,先事后得能崇德

2023-04-12 13:02: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善读「论语」12.21:专攻己恶可修慝,先事后得能崇德》,欢迎阅读!
论语,崇德,专攻,事后,12.21
善读「论语」12.21:专攻己恶可修慝,先事后得能崇德 「颜渊篇第十二」21

【原文】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祟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译文】

樊迟陪孔子在求雨坛下游览时说:“请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怎样消除心中之恶?怎样辨别何为糊涂?”孔子说:“问得好!先做事,后计得,不就能提高道德修养了吗?检讨自己的过恶,而非攻击他人的过恶,不就能消除心中之恶了吗?因一时的气愤,就忘了自身的安危,甚至于连累自己的家人,这不就是糊涂吗?”

【注释】

“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故亦称“樊迟”。孔子晚年弟子,小孔子46岁。七十二贤人之一,有勇略,年轻时曾仕于季氏,后继承孔子兴办私学。

“舞雩”,鲁国求雨的祭坛,在今曲阜县东。“雩”音“于”,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行祭时设坛命女巫为舞,故称“舞雩”。

“崇德”,指提高道德水准。崇,高也,此处用作动词。

“修慝”,指消除心中之恶。“修”,消、剪;“慝”音“特”,隐恶也。

“辨惑”,指解除疑惑,不犯糊涂。“惑”,迷惑,糊涂。 “攻”,治也。引申为检讨、批评。 “恶”,过也。

“一朝”,指一时、偶然。 “忿”,愤怒,怨恨。 “及”,连累,关联。 【评析】

本篇第十章记“子张问崇德、辨惑”(参见《善读「论语」


12.10》),孔子所答与本章不同,应是孔子针对不同学生特点的因材施教。

所谓“先事后得”,就是先致力于把事情做好,把利益的考虑放在后面。也就是说,做事情不要掺杂功利心,要义在利先。如此而为,自然可以“崇德”。

所谓“无攻人之恶”,并非是说儒家不同意批评别人。事实上,《论语》中并不乏孔子的批评之语。比如,孔子曾批评季氏“八佾舞于庭”,也曾批评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等等。这里的“无攻人之恶”,其实只是针对“修慝”而言。因为隐恶在于己身而不在他人,“攻人之恶”根本于“修慝”无补,所以若要消除己之隐恶,要在正己而非正人。因此要像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那样“攻其恶”,要检讨、改正自己的过恶,而非批评、攻击他人的过恶。故曰“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人在感情冲动的时候,容易不计后果地行动。这常常会令自己身陷险境,甚至祸及家人。这种不计后果的“一朝之忿”就是糊涂。子路就是这种“一朝之忿,忘其身”的人,孔子因此常常担心子路会“不得其死”,而子路最后果然惨死于卫国内乱。因此,遇事应当克制冲动,要“制怒”,以免最终害人害己。这其实也是一种“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e041e27aa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0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