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人民情结

2022-06-01 07:30: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周恩来的人民情结 》,欢迎阅读!
周恩来,情结,人民
周恩来的人民情结

作者:宗言

来源:《新长征》 2013年第10



周恩来是我们党最早明确使用“群众路线”这一概念的领导人,他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形成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早在1929 9月,在他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中,不仅使用了“群众路线”的概念,而且赋予群众路线比较明确的含义,还专节论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指出红军在所到地区进行筹款时,“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论及没收地主豪绅财产问题时,又提到“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这一工作方式。此后,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周恩来还提出了许多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和观点,如1943 年在《我的修养要则》中指出:“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1948 年在《党的政策必须适时地向群众公开》中强调:“任何政策的决定或改变,任何政策中之正确的部分或错误的部分,必须适时地不但向干部而且向群众公开指出,才能得到群众的了解和拥护而成为力量”;1961 年在《加强调查研究》中指出:“我们下去调查要坚守毛泽东同志的三条原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就是民主集中,它不但是组织原则,也是工作原则。智慧是从群众中来的,但对群众的意见领导方面还要加工,然后回到群众中去考验,在这基础上再加工。脱离我们的基本阶级群众,就会丧失党的基础”;1963 年在《反对官僚主义》中强调:“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如果图享受,怕艰苦,甚至走后门,特殊化,那是会引起群众公愤的”。

周恩来不仅在理论上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典范,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任国家总理期间,其亲民、爱民、为民的事迹广为流传。

“为人民服务”——这是周恩来伟大一生的光辉写照,从他一直把这几个字戴在胸前可见其执着。周恩来一直戴着的这枚写有“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上,1/3 的地方是毛主席头像,2/3 的地方是毛主席书写的“为人民服务”5 个大字。有一回,周总理去广州,宾馆里的女服务员要跟周总理换像章。那时候,如果能得一枚好像章,可是一件了不起的收获。周总理笑着说:“你喜欢我戴的这枚,好啊,那就送给你。”一听这话,姑娘赶紧自己动手摘下了周总理戴的像章,又把自己戴的那枚毛主席头像纪念章给周总理别在胸前。到了晚上,周总理把那枚毛主席头像纪念章摘了下来,仍然换了一枚“为人民服务”纪念章戴在胸前,并一直戴到他去世。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充分体现了周总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

1954 年的冬天,周总理听说北京的公共汽车很拥挤,老百姓坐车很困难。于是,一天下午5 点多钟,在人们下班高峰的时候,周总理对秘书和卫士说:“群众反映现在坐公共汽车很拥挤,等车要一两个小时,现在咱们去了解一下情况,你们不要通告保卫部门。”周总理一行3人来到北京图书馆附近的汽车站,人确实很多,等大家都上了车,周总理才最后上去。车里人很多,已经没有座位。周总理往车里走了走,抓住吊环,汽车开动了。过了几分钟,一位乘客发现了总理:“哎呀!这不是周总理吗?”顿时,车厢里沸腾起来,许多人站起来给总理让座,不少人往他身边挤,有的人还把手伸过来要和总理握手。秘书和卫士都非常着急,怕把总理挤倒,周总理挥着手大声说:“请坐,请坐,别挤!”这时,一位乘客挤过来,握着总理的手激动地说:“总理,你那么忙,怎么还来坐公共汽车?”周总理笑着说:“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嘛!”有的乘客非要让总理坐下,总理坚决不肯,一直站着和大家亲切地说着话。总理问他们在哪儿工作、住在哪里、生活怎样、每天上下班坐车要多少时间……车走了几站以后,秘书和卫士劝总理下车,可周总理仍坚持一直坐了下去,下了这辆车后,他又上了另一辆无轨电车,在寒冷的夜晚走了大半个北京城。情况搞清楚后,周总理很快召集有关部门研究解决交通拥挤的办法,他还提出许多可行的具体建议,比如画出人行横道线、在繁华路口的马路中间设安全岛等以保证行人的安全。




周总理每逢看过戏以后,总要和演职员们一起合影留念。然而,他并不是总按照安排像众星捧月一样坐在大家的正中间,而是尽可能地淡化自己。在看《明朗的天》时,周总理看到准备合影专门为他搬来的一个单人沙发放在中间,马上提出反对:“现在不是‘反对个人突出’吗?为什么这样突出我呢?还是让我和大家站在一起吧!”于是,撤掉沙发,周总理和大家挤在一起拍了照。在看《枯木逢春》时,刚好是“三八”妇女节。

周总理在合影时提议:“今天是妇女节,请女同志坐在前面,男同志都站在后面好不好?”他说着带头走到后排,与男士们站在一起。在看《武则天》时,编剧郭沫若也陪同观看,演出结束以后就在布景里合影,周总理说什么也不肯坐在正中间,而是坚持要郭沫若坐在那里,自己则站在编剧旁边。他说:“我今天是来看戏的,应该表示祝贺和感谢嘛。”

1966 年春河北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周总理在得知消息后,当天即在国务院会议厅召开紧急会议了解震情、灾情,商定抗震救灾工作部署,并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送了书面材料。3 9 日,在寒冷的初春,周恩来穿着一套丝绵质地的中山装上了路,他冒着余震的危险赶赴灾区视察慰问。当天下午,列车在石家庄停了下来,人们明显感到列车时有轻微晃动,表明余震未息。周总理下车听取了地方领导人简短的汇报后,不顾自己的疲劳即乘直升飞机去视察震情最严重的地区。

受灾地区余震阵阵,大地在颤动,同时寒冷刺骨的西北风紧吹着;少数地段震开了长达一米多宽的地面裂缝,冒着带热气的黑水。当地的干部群众见到周总理亲自来灾区视察慰问,一股暖流顿时涌上心间。周总理让大家背北面南以避寒风,自己则迎着北风站在木头箱子上,向灾区人民作了真切而感人的讲话,使到会的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之后,周总理察看了老乡们倒塌了的房屋、毁坏了的田园庄稼,关切地同他们交谈,要求干部具体安排好群众的生活和生产他还向干部和群众提出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指导救灾工作方针,并具体规划了灾后的生产与群众的衣食住行。

3 10 日,余震依然不断,大地时时在颤抖,周恩来继续视察灾情与抗震救灾工作进展情况。正当汽车往前直驶时,周恩来忽然叫司机停车,他要下车去亲自看看地方上没有安排他视察的小村子。这是一个小村庄,地震后留下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周恩来踏过残砖断瓦走进一家农户,屋子里一个衣服破旧、头发蓬乱、约莫三十来岁的农妇坐在炕沿上,怀里奶着婴儿。有人赶到她面前说:“周总理看你来了!”她听了既不惊也不喜,一声不吭地用两只眼睛直盯着说话人,看上去有点胆怯的样子。“北京来的周总理,来看你们来了!”那人又加重语气大声说了这么一句话。她仍未开口说话,只是欠了一下身子,往旁边稍微挪动了一点。周总理见此情景便主动走过去坐到炕沿上,用手轻轻地抚摸着趴在母亲膝头上另一个男孩的头。“你家有几个孩子啊?”总理问道。“3 个。”农妇低着头轻声回答道。“你男人呢?”“他出去了。”“你家每年从地里收的粮食够吃吗?”周恩来见了这个没有文化但质朴的农民,便直奔主题。“不够吃。”她答道。“年底能分到多少工分?”总理再次细问道。“我家年底没有工分,还欠三四十块钱。”这时,农妇站起身来走到灶台边拿起一只粗瓷碗,从水缸里舀了一碗水端到周总理面前,总理接过瓷碗说了声“谢谢你”就喝了一口,之后又简单地问了几句话便告辞出来,继续视察灾情。

近中午时刻,周总理来到了一个水库工地,修水库的人群老远就看到了他们熟悉的身影,工人们狂蹦乱跳地欢呼着,周总理也频频向大家挥手致意,之后他带头盘腿席地而坐,大家紧挨着他坐下围成了一圈。“喔,已经十二点多了,大家一起吃午饭吧!”周恩来看了一下手表同身旁的人说。大家相视了一下,一个干部模样的人高兴地叫人把饭菜端上来。工地上吃的当然是大锅饭,用脸盆盛的煮白菜,主食是玉米面饼子,大家没有洗手擦脸的讲究,周总理也同大家一起拿起饼子掰开便吃,同时向大家询问水库建设和地震对水库的影响等情况,发言者畅所欲言没有感到任何拘束……这就是“人民的好总理”。




他与人民同甘共苦,从来不搞特殊化。他虽身居高位,但从来都把自己视为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1958 年夏,黄河中下游出现严重洪灾,他冒雨视察灾情,与雨中灾民一样不撑伞,衣服虽然淋湿了,但却温暖了多少人的心。

他平等待人,从来不摆官架子。他一有空就深入群众中间,亲切地询问百姓冷暖,倾听群众心声。1956 5 6日,他到太原钢铁厂视察,紧紧握住值班工人史悠国满是油污的手。正是这样的握手,把周恩来与老百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他勤恳为民,从来不当官老爷。他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春蚕吐丝的精神兢兢业业,忘我工作。正如邓小平后来所说的:“周总理是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12 小时,有时在16 小时以上,一生如此。”

责任编辑/王永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df775fbed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e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