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画雁·野雁见人时翻译赏析

2022-08-17 14:18: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画雁·野雁见人时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野雁,人时,古诗,赏析,翻译
古诗画雁·野雁见人时翻译赏析

《画雁·野雁见人时》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 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 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 北风振枯苇,微雪落璀璀。 惨淡云水昏,晶荧沙砾碎。 弋人怅何慕,一举渺江海。 【前言】

《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是两首题画诗。第一首诗赞叹画之高绝以及画的背景 【注释】

⑴陈直躬:宋代高邮(今属江苏)人,职业画家。 ⑵槁木:枯木。

⑶璀璀:玉光,这里形容雪的光洁。 ⑷弋人:猎鸟者。 【赏析】

第一首诗多虚写,赞叹画之高绝以及画的背景。大凡作画,画静易,画动也不难,但要从静止中画出动态来就很不容易。陈直躬此画能抓住野雁欲飞未飞的一刹那,用出神入化之笔再现出野雁的精神状态,这是苏轼为之倾倒的原因。第一、二句从画面以外着笔,诗人在

1


暗示自己已被雁画强烈吸引的同时,也让读者先体会野雁见人时“未起”而“意先改”的神态,第三、四句写出画面,画的是野雁“无人态”,第五、六句写画家“从何处看”,才没有惊动野雁而把它不见人时的自然神态画出来。在展示画面和惊叹画家如何捕捉形象之间,来还应该有诗人对绘画的赞美,可是苏轼有意把褒扬性词语收藏起来,让读者从无言之中去发现比任何语言都更多、更强烈的推奖之词,艺术空白的妙用。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五六句用“稿木形”回答“从何处看”,由单纯的技法写到高级精神活动,用庄子的话说,就是由“技”而进入了“道”,这就把陈直躬的绘画同“画工”的简单描摹区别开来,表现了他摆脱画匠气质以后从事艺术创作时的精神状态,在他作画时,凝神而视,形同槁木,使雁不惊觉,仍怡然自得,就在这一刹那间捕捉住它的形象。“北风”以下四句写背景。其中除风、雪、云、水外,就只有白的“沙”“枯苇”一片苍茫的氛围。一方面刻画了苕溪边冬日早晨风光,以应下首的“晓景”,另一方面也是对“闲洁”野雁的有力陪衬。描写时,作者用“振”写风,“落”写雪,已把画在纸上的死物写活;继之,又用“惨澹”写云水,“晶荧”写沙砾,使描写对象的境界全出。

这是诗人笔力的高明之处,也是他重神韵的艺术观的体现。末两句的“弋人”呼应首句的“见人”“一举渺江海”呼应第二句的“未起意先改”。这首诗开头只说野雁见人时未起而先改之“意”,到此才说出它必一举而横绝江海,诗人读画如此,是真正善于识画的人。“渺



2


江海”几句,是由画面的触发而产生的想象,但想象的依据则是诗人平时对自然景物的深刻体会。画家立意固然高远,而诗人则能凌超画家的意想之外;画绝,诗更绝。末两句说,野雁发现了人,即振翅起飞,射雁的人见雁已飞起,知道弓箭难以射到,用“怅”字;雁飞杳冥,一举凌空,用“渺”字:如此下字,笔力非凡,他人难及。又,扬雄《法言·问明》“治则见,乱则隐。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焉?”李轨注:“君子潜神重玄之域,以世网不能制御之”,即用鸿飞远空,弓箭难以射到来比喻脱离羁绊、远离祸害。苏轼在受尽折磨之后他预感到有可能重新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所以在这只洁身避祸的野雁身上,留下了诗人的影子。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d573a3839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d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