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郭沫若简介

2023-04-05 20:07: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鲁迅 郭沫若简介》,欢迎阅读!
郭沫若,鲁迅,简介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思想家革命家清朝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9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原名周树人,后来在南京求学时学名为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鲁迅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学习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弃医从文(详见《藤野先生》一文),回国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奉母命回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担任教师。[2]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3],奠定了新文学运动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往事重提》)等专集。其中,192112月发表中篇小说《Q正传》。 1926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未名社朝花社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国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其中鲁迅全集》中的社戏》被列入上海教育出版社,风筝》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课本。[4]

19361019鲁迅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5]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鲁迅被誉为民族魂[6]




郭沫若:189211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历史学家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从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界联合会主席,19589月至1978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曾经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第二部诗集《星空》中有《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1958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长。此后,郭沫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多年,显示出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领导下,科学院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实施科研与教育一体化政策,充分发挥科学院各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备优良的优势,全力支持科大建设;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倡导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建立了培养兴、边缘、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体制,形成了开明开放、兼容不同学派的民主学术氛围,这些都在中国科大以后的办学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际,在东区校园树立郭沫铜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d341e1c14791711cc79173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