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教学案例

2023-04-03 05:38: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教学案例》,欢迎阅读!
因数,教学案例,乘法,末尾,间或
小学年级数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教学案例

案例描述

一、学前准备。

1. 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 出示:60×50 240×20 师:你是怎么口算的?

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2: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13合起来就是我们口算的方法(板书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 2. 学生尝试笔算并板演。

3. 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 1:一样。

2:都可以先把0前面数的相乘。 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 4:只是把横式写成了竖式……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 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2:普通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多少千米?

3:特快列车3小时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时呢?……

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你看老师提的问题中包含几个问题?

(1)出示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生1:包含2个问题;生2:因为它有“各”字)板书子问题:特快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普通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3)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生:第一道算式因数末尾有0第二道算式因数中间有0,板书因数中间有0

(4)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分组完成笔算,笔算时务必做到“快”“静”“齐” 针对第一二组的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积末尾的20是怎么得来的? 针对第三四组的提问:3为什么和6对齐?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1:十位上的3须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相乘。

2:如果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少一位数,积变小了。 ③明明3×00,百位上却写1,为什么? 生:进了位要加到来。 三、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1. 第一关:首先来到的是数学门诊部,请你当医生哦。

(1)计算85×106时,十位8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积反正得0可以省略不写。 (2)计算225×16时,积的末尾没有0 (3)650×402600

先让学生判断(2)(3)格外小心,学生在思维定势影响下,就会负迁移。 师:当完了医生,我们再去哪里呢?


2. 第二关:选择超市。

(1)400×520最简便的写法是( (2)两位数与三位数最小的积是( A100000 B10000 C1000

(3)560050,积的末尾有( )个0 A3 B4 C5

(4)508×40,它们的积是( A2320 B20320 C2032 先让学生去猜想,再笔算验证。

3. 第三关:设计广场,请你当小小设计师。 )×( )=2400

这里学生的兴趣高涨,个个争当设计师。

师:完成了数学王国的旅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师生小结,畅谈收获。 案例分析

这是我校创新教学改革示范课,得到了一致地好评,关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 既然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为什么没有从一般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中引入?

2. 为什么出示材料是书中的例题却当作练习讲?书中的例题是已经提出问题的,而本节课却让学生自主提问题,学生问题基础上筛选出例题中的问题? 3. 为什么这节课改示范课中学生能全员参与、全神贯注呢?

回顾这节课,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巧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知识迁移属于理学范畴,它指的是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并没有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从口算乘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比,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课新程理念最好的体现。 二、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对知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而对知识、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志。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样的事实:如果一个人不能将知识表达出来,是不能算是对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的,尽管对知识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本课并没有直接出示例题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问题,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较好的解决了许多学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三、由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

数学活动有三个层面:直观感知层面、认识理解层面、结合生活综合运用层面。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知识,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综合运用层面,本课创设了数学王国的情境,以数学王国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了数学门诊、选择超市、设计广场三个画面,课堂的趣味性浓了,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尤其是设计广场这一环节,真的是波澜起伏,孩子们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d05ca8533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4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