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恋父情结透视张爱玲小说的艺术创作》,欢迎阅读!
摘要: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有传奇色彩的一位女作家,无论是其人生还是其作品都吸引了无数学者研究。而她特殊心理对其创作的影响,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从张爱玲特殊心理——恋父情结入手,通过对张爱玲恋父情结形成、发展的分析,来探析这种特殊的心理对其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张爱玲;恋父情结;《心经》;《色戒》
著名文艺评论家傅雷先生曾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中提到张爱玲作品的出现“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 她的小说独具魅力,除去她精湛的写作技巧、独特的写作视角能,更能引人深度研究的是她独特的精神世界,即恋父情结。夏志清先生说“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也受西方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的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文字的意义上看出来的。”正是因为张爱玲如此特殊的精神世界,才使得她的作品充满了人类原始性的情感冲动,引人思考文学文本下的深层内涵。 一、张爱玲恋父情结的形成、转移
恋父情结是西方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一个重要理论,是从其“力比多”理论和人格学中衍生出来的。弗洛伊德认为,“人早在幼年期就已经有了性欲”,对异性双亲有一种本能的依恋欲望,男孩把母亲当作恋爱的对象而把父亲当作情敌,女孩则正好相反。这样男孩就产生了“ 俄狄浦斯情结”,女孩就产生了“厄勒克特拉情结”即“恋父情结” 。张爱玲恋父情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幼年时期母爱的缺失、少女时代父爱的流失这是导致其特殊心理的根源。
童年对于一般人而言,是充满温馨与快乐的。良好的童年生活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的生活轨迹。然而张爱玲的童年却是灰色的,父母给予她的家庭生活也是支离破碎的。张爱玲出身名门望族,父亲张志沂是李鸿章的外孙,一个旧官宦家的阔少爷。母亲黄素琼是清末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的女儿。男才女貌的父母,显赫的家庭,按理说能够给张爱玲带来幸福的生活。然而,父亲身上纨绔子弟的恶习和母亲身上对西方文明生活的追求,使得这对夫妻的生活是格格不入。在张爱玲幼年时代,母亲多次出国,她在《私语》中说“最初的家里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为她很早就不在那里了”。幼年时代母爱的缺失,使得张爱玲只能把情感视线转移到父亲身上。张爱玲的父亲有着很好的古典文化修养,他鼓励张爱玲作诗写小说,培养了张爱玲的“天才梦”,比起家里独子张子静,聪明张爱玲更能获得父亲的宠爱。她觉得父亲是对她最好的人,所以她依赖父亲,从而内心深处产生了根深蒂固的恋父情结。
母爱的缺失给张爱玲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深的伤害,她的生活只能在对父亲深深的眷恋中寻得一份平衡。然而随着父母离异,继母的嫁入,父亲对张爱玲的欣赏逐步变淡,他身上封建家长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最终发生了家庭暴力事件,给张爱玲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从此张爱玲离开家庭。父亲的残忍,隔断张爱玲心灵深处对父亲的恋爱。她把“恋父情结”转移到自己的婚恋中,作为父爱的一种补偿。在张爱玲的两次婚姻经历中,她总是选择比自己年长很多的男人结婚。她23岁时遇到了35岁的胡兰成,36岁时嫁给了65岁的赖雅,潜藏在她意识深处的“恋父情结”使她喜欢成熟的男人,因为在他们身上总是能找到她父亲的影子。
二、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张爱玲特殊的心理状态在她创作的艺术世界充分展现出来。她的很多小说,写的都是子女爱恋父亲、年轻女性恋爱中年男人的故事,如《色戒》《心经》《茉莉香片》等。在这里就以《心经》为例,分析张爱玲作品中的恋父情结。
1943年,张爱玲23岁在 《万象》上发表了《心经》。《心经》被公认为最能代表张爱玲恋父情结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大胆前卫地写出了父女相恋的故事,是一部具有浓厚的“弗
洛伊德”色彩的作品。
小说中20岁的漂亮女孩许小寒狂热地迷恋着自己的父亲许峰仪。她的世界除了父亲以外,容不下任何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也都以她的父亲为中心。在同学面前她时时炫耀自己的父亲,在父亲面前她总是表现出恋人般的暧昧姿态:凑在父亲的身边嗅他头发上的味道,轻轻用食指沿着父亲的鼻子滑上滑下。和父亲交流感情话题直言“我是一生一世也不打算离开你的”。她没有单纯把自己的父亲当父亲看,她不是以一个女儿的身份来面对父亲,而是以一位深爱着许峰仪的女人来面对父亲。许小寒对父亲的爱是霸道的,她不愿意长大,总是带着一丝小女孩的天真与娇纵,希望永远霸住父亲,同时又是不择手段的,在生活中,她厌烦嫉妒自己的母亲,时常嘲笑母亲,处处在母亲面前表现自己的青春美貌,使母亲渐渐丧失在父亲心中的地位,破坏父母的感情。当父亲无法面对他们之间的情感时,小寒表现出近乎疯狂的怨毒,她利用龚海立的爱刺激自己的父亲,辱骂自己的母亲,厮打自己的父亲等等。
《心经》中许小寒的所作所为正体现了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即女孩把父亲当作恋爱爱对象而把母亲当作情敌。外表天真可爱的许小寒,骨子里却隐藏着一种对父亲爱恋的执着,还有一种把父亲占为己有的霸气。她把父亲作为她精神上的唯一支柱,这份爱是被人们所同情的,但不会被社会所接受,因为它是违背常理,是一种乱伦行为。张爱玲之所以将许小寒写成这样,其实是想把许小寒当作自己的影子,因为张爱玲自身就是一个恋父情结很深的人,当她对父亲的爱被父亲扼杀以后,她也是要死要活,恨不得把继母杀掉。这篇文章是张爱玲在父亲背叛自己之后完成的,所以文章中的许小寒所做的一切和张爱玲在现实中所经历的一切都很相似,这是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在作品中的真实写照。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表现在作品中,这是张爱玲独特的表现手法。同时她采用了独特的心理描写手法,将作品中的人物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许小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心理描写更好地表现出了许小寒深深的恋父情结,那种不可磨灭,不可践踏,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恋父情结。 三、张爱玲恋父情结对其创作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很好的展现在了张爱玲的生活中,也很好的展现在了其创作的艺术世界中。使得她的作品充满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她的“恋父情结”对其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恋父情结”给张爱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很多作家创作都源于作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张爱玲的作品虽然不完全是来源于现实经历,但“恋父情结”对张爱玲的创作影响还是颇深的。文艺理论界普遍认为:创作动机的产生往往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主体因素指的是作家在创作以前所有心理体验的积累,它对客观刺激因素有着积极的选择和反应,所以对一个作家来说,他的创作也就是其生活的一种主观显现,作家本身的经历、体验、思索、情感在作品中也都显现出来。所以,张爱玲也不例外。“恋父情结”在张爱玲的心里埋藏已久,而且这种情节未能完整地宣泄出来,张爱玲很自然地把“恋父情结”表现在其作品之中。“童年时期的经验,特别是那些印象深刻的经验往往给艺术家的一生涂上了一种特殊的基调和底色,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家对于创作题材的选择。”所以,作品是张爱玲宣泄“恋父情结”的最佳工具。不管张爱玲是否接触过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观点,但不能改变的是她的现实生活环境,在张爱玲所生活的那个现实环境中,母亲的离开使她不能不对父亲有所依赖,在张爱玲看来这不算什么,是后人把这种对父亲的超乎一般的爱定义为“恋父情结”,也正是张爱玲对父亲的这种依赖的爱引发后人的不断探索,而且在张爱玲的作品中确实有对这种情结的写照,在作品中虽然不是直接描写这种爱,但从作品中主人公的心理,主人公的所作所为表现出来的。像《心经》《色戒》中主人公所展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不可能都是张爱玲通过想象力编造出来的,一部作品如果要想深刻的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想法,必须是作家亲身体验作品中主人公的处境,也许作者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 2.“恋父情结”提高了张爱玲的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提出了“恋父情结”的观点,张爱玲和弗洛伊德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用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分析张爱玲及其作品是最好的视角,因为通过了解其真实的生活环境,了解作家本人真实的心理,才得出张爱玲有恋父情结,作品中的主人公恋父情结是张爱玲自己设定的,她的作品标新立异地表现出人物复杂深刻的心理真实,所以“恋父情结”把张爱玲的作品提高到了心理学层面,用心理学理论来分析是一个新的角度,尤其是弗氏心理学。文艺理论届从很多角度都分析过她的作品,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分析的还是比较少的,所以“恋父情结”也拓宽了批评家的视野,他们可以从这一角度更多地分析张爱玲的作品。这使文艺理论更上一个新台阶,也使批评家更深入了解张爱玲的作品,也有助于批评家写出更多更好的批评文章。因为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才能提高自己分析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拓宽视野,做出更大成绩。 在20世纪的女作家中,张爱玲是一位敏于体验和感悟的才女型作家。这种对于生活的敏感和体悟都来源于其独特的心理世界,构成了张爱玲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2.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张爱玲.《张爱玲经典作品集》.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
马文文,担任课程 大学语文,中外文学史。河北传媒学院 基础教学部,文史教研室。 肖磊,担任课程 文学概论,中文文学史。河北传媒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教研室教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cbab31b40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