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华尔街2观后感》,欢迎阅读!
《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观后感
作为一名学经济的学生,《华尔街》系列电影我们不得不看。 奥利弗·斯通拍《华尔街》时,那个标志现代性的摩天大楼还赫然耸立着。但二十年后,在《华尔街2》的浮光掠影中已再难觅到它的挺拔,斯通似乎有意回避十年前的疮疤,用家庭和亲情抹平曾经的硝烟,也试图抹平华尔街的贪婪。
一
《华尔街2》拍摄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这是斯通重拾华尔街题材最好的时机。华尔街这个曾经世界经济的风向标、美国精英文化的象征,这个号称可以“杠杆撬地球”的庞然大物,伴随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的倒闭,已丧失信义和权威。至今次贷危机的噩梦依然挥之不去,学者们开始反思,危机源于体制还是源于人的贪婪。 或许至今还有人记得,《华尔街》中戈登·盖葛在股东大会上为贪婪所做的辩护。“贪婪是美德,它可以厘清一切,是一切形式之所在……贪婪激发了人类向上的动力,它不仅能挽救泰达纸业,更能挽救机制失调的美国。”而《华尔街2》中,刚刚出狱的戈登似乎幡然悔悟了,他的新书竟对曾经的信仰露出了疑惑的表情,“贪婪真的是美德吗?”
很难相信鼓吹金钱至上的戈登,竟会大彻大悟,对自己赖以生存的贪婪背信弃义。但之后我们看到了真相,戈登将贪婪隐藏起来,使之不再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赢得女儿和准女婿的信任,并获得了可以东山再起的资本。
恩格斯说,“人类的贪婪、欲望和永不满足,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杠杆”。资本主义抓住了人类身上的投机主义,让我们贪婪的本性无休止的蔓延,它无所不在,可以让每个人对其丧失免疫力。尽管《华尔街2》的画外音总在强调,华尔街是系统化的癌症,它可以吞噬一切对其趋之若鹜的人,尽管戈登在资本市场如沐春风时突然选择悬崖勒马,回归家庭,但谁能否认这可能只是金融大鳄面对家庭压力的一次短暂收敛呢?
加拿大通讯社的克里斯丁·勒梅尔说,尽管《华尔街2》的结尾看起来温和而可笑,但它依然证明了“贪婪是美德”这句话。 试问面对高达30倍杠杆的投资诱惑,眼看戈登在金融市场中翻云覆雨,将一亿资本变为十亿,谁又会无动于衷呢?
二
《华尔街》里,充满野心的年轻人巴德,用从父亲那里获悉的商业机密换取了戈登的信任,并在其帮助下走向成熟和自信。然而当父亲的航空公司沦为戈登敛财的牺牲品后,巴德决定与这位“精神导师”分道扬镳,并通过秘密录音收集其违规交易的证据,最终完成反戈一击。而《华尔街2》中,虽然巴德换成了杰克,但换取戈登信任的仍旧是年轻人的企图心。
两部影片都有着成长与涉世的主题。奥利弗·斯通在《时代周刊》的访谈中说,“这是一个关于身处金融风暴中心的年轻人成长的故事,他必须借助戈登的帮助,才能趟过华尔街的浑水。”不难看出两个故事架构中,两位年轻人都是因为“父”的权威受损而走向成熟的。
巴德父亲的公司蓝星航空因卷入戈登的收购重组计划,面临解体变卖的危机,巴德看望病榻上插满导管的父亲时,他不得不面临道德与金钱的博弈,选择维护包括父亲在内的工人阶级的利益,还是选择不择手段追逐金钱的戈登?而《华尔街2》中杰克的“精神教父”身体力行,并有望投资他的梦想——海洋能源计划,却沦为华尔街商业投机的牺牲品,因此影片中每每面临抉择时,杰克脑海里总会浮现出“精神教父”鞭笞他追逐梦想的身影。
《华尔街2》中有一幕飙车戏,在风驰电掣中,观众领略到人物的剑拔弩张。作为小字辈的杰克与华尔街投行老板的竞争本身是不均衡的,因为在商场经验和社会地位的较量中,杰克明显处于下风,然而赛车中决定胜负的是勇气和身体机能,显然奥利弗·斯通试图用这场戏扭转两人较量中的不平衡,告诉观众,年轻而更有闯劲的杰克才是华尔街的未来,而那些将华尔街搞的乌烟瘴气的老古董们终究会退出历史舞台。
这场较量过程中,两人各怀鬼胎,投行老板想考验杰克的忠诚,杰克则想借助他的影响
力拉拢华人投资他的海洋能源计划。这多么像《华尔街》中戈登和巴德的较量,时过境迁,世界都变了,但人与人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始终没有变。
三
从历史上看,华尔街的成功是资本主义精神和市场机制结合的产物。早在十七世纪中叶,这里便是新阿姆斯特丹总督的驻地。为了方便警卫通行,总督下令用木头做围墙,筑起了一条街,取名为“墙街”(Wall Street)。随后华尔街被英国占领,但继续保持荷兰人热爱商业崇尚金钱的传统。《华尔街2》中提到荷兰1630年发生的“郁金香泡沫”,实际上暗示了华尔街时时刻刻面临着泡沫的危险。
最有趣的故事是,十八世纪24个商人代表聚集在华尔街的梧桐树下,签订了著名的“梧桐树协议”,规定在他们之间可以进行证券交易,这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这种个人自发、市场主导的机制,具有先天的扩张优势,从此华尔街便成为美国银行业的象征。
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本身并不创造价值,然而很多人却认为华尔街创造了财富和价值,它代表了一种美国的进取精神。《华尔街》中戈登总是说:“不会有人受伤害,但你会得到很多钱。”正是在这种论调下美国新自由主义思想开始泛滥、,蔓延,它们崇尚效益,反对国家干预。于是华尔街的金融冒险家们可以在自由主义的庇护下,在市场上饕餮般攫取财富,把利益留给自己,把风险和灾难留给别人。
《华尔街》中的蓝星航空和《华尔街2》中的海洋能源研究所,均属于美国实体经济,这些创造价值的企业,在这些华尔街大鳄眼里臃肿而无利可图,它们被当做筹码或工具,被轻易转手交易,以一种注定悲剧的身份参与这场金融游戏,最终吞下苦果的总是像巴德的父亲或杰克的朋友这样普通的劳动者。
四
《华尔街》的开篇,奥利弗·斯通用花哨的蒙太奇剪辑,再现了纽约这个都市丛林中人们高速的生活状态,而《华尔街2》则是从闲适的家庭生活开始,镜头缓慢推进,杰克还躲在温床里伸着懒腰、做着白日梦。
从快节奏到慵懒休闲,从追求效率和事业成功到追求幸福和家庭和谐,这是《华尔街》到《华尔街2》的巨大转变。奥利弗·斯通已不是二十五年前的那个奥利弗·斯通,而美国也不是二十五年前的美国。那时的斯通刚拍完名噪一时的《野战排》,而如今的斯通已年逾花甲归心似箭,那时的美国在经济上开始奉行自由主义,而如今的美国刚刚从911和08年的金融危机恢复过来,保守主义盛行。前后两部影片的转变恰好映射了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变迁,我们也能从中探寻到时间长河中断裂的精神线索和缺失的意义。
长久以来,在美国既存在主张自由、平等、民主的洛克式自由主义,同时又存在主张权威、等级、精英主义的柏克式保守主义。这两股思潮相互交织,既竞争又对话,此消彼长,形成了“美国信条”的两大传统。二十五年以来,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更迭反复,先是八十年代“里根主义”复辟美国保守主义,而后是以克林顿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占据整个九十年代,再到如今“布什主义”和奥巴马时代保守主义之风再次刮起。
而奥利弗·斯通作为好莱坞主流电影人,他的作品也受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他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的电影作品(《华尔街》、《刺杀肯尼迪》和《天生杀人狂》),大都推崇一种大众文化进入精英文化阶层的倾向,如《华尔街》中的巴德本是代表美国最下层的工人阶级,他却进入代表精英文化的华尔街。而其90年代后期至今的作品则开始表达一种对秩序和权威的维护(《世贸大厦》、《亚历山大大帝》和《华尔街2》),即站在精英阶级对大众文化的俯视,如《华尔街2》里曾经嗜血的戈登被子宫里蠕动的外孙的画面所感动,放弃追逐金钱回归家庭。
《华尔街2》诞生于911和08年金融危机之后,虽然其副标题仍用“金钱永不眠”延续观众对《华尔街》的遐想,但其实这部续集影片更多的担负着抚慰伤痛、重拾信心的使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cb135a765ce0508763213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