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清明

2023-02-26 08:02: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3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清明》,欢迎阅读!
习俗,传统文化,中国,清明
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清明

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杜牧

清明一到,春回大地,精神气爽,一年的劳作从此开始,春耕春种,开始忙碌。祭拜祖先,追忆先人,也在同时进行。虽然每年都在过清明,但却对清明节的由来不是很了解。过几天,清明也将要到来了,在清明来临之际,我也想多了解一些关于清明节的资料,经过网上搜索资料后,才知道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扫墓节、聪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在传统习俗中,每到三、四月,人们最重视的就是清明节。清明节一般在每年为农历三月上旬,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是一个属于追远怀思的华人传统节日。每到清明,就有许多风俗活动,包括了祭扫坟墓、踏青、插柳等。

从中国历法上来看,清明本来指的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气候转变的一个标志。二十四节气综合了天文学和气象学等方面的知识,编排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歌谣。其中清明被排在歌谣的第五位。也是农历历法中的第五个节气。此时,天气转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清明最初其实就是一个农耕节,也没有扫墓的习惯,扫墓这个习俗形成,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它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文公的贤臣介子推。据说春秋时

代,晋国宫廷发生内乱。晋国太子重耳的同父异母兄弟和后母骊


姬想除掉他,夺其王位。为了逃避他们的迫害,晋国太子重耳流亡在外,还有忠臣介子推等人。

有一日,他们在大山中迷路,粮断援绝。介子推于是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成汤,解重耳之饥,重耳十分感动。

十九年后,重耳返回晋国,成为一国之君,史称晋文公。当时,他为褒扬群臣辅佐之功,对他们论功行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乃品格高尚之人,并不去邀功请赏,而是悄悄回到家乡,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懊悔之下,派人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执意不出。后来,晋文公欲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受赏,结果却意外烧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

晋文公十分悲痛,为表悼念之情,下令将二人埋在大柳树下,并把绵山改称为“介山”。同时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纪念介子推。这就是“寒食节”。当时,人们纷纷携带食品往介子推坟墓上扫墓祭祀,纪念他,于是又形成寒食节扫墓。寒食节和清明节本来属于两个节日,由于日子相近,到了唐代,这两个节日就合二为一了。于是,就出现清明扫墓的习俗。

关于清明扫墓,还有一种说法。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于取得天下。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么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拋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c80c8a266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e2.html

微信扫码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