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典籍中的瞽优谈中国曲艺的美学价值》,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典籍中的瞽优谈中国曲艺的美学价值
作者:王伟
来源:《曲艺》2016年第04期
历史上关于古代从艺者活动的记载非常丰富,史料可查的较早记录是距今约4300年的帝喾时期。帝喾是三皇五帝之一的高辛氏,即黄帝的曾孙,司马迁《史记·竹书纪年·五帝纪》、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中均有关于帝喾“使瞽人拊鼙鼓,击钟磬,凤凰鼓翼而舞”的记述。《诗经·大雅·灵台》有云:“於论鼓钟,於乐辟雍。鼍鼓逢逢,蒙瞍奏公。”
由《周礼·春官·乐师》及东汉经学家许慎《说文解字》可知,矇、瞽、瞍、俳、优等都皆是对我国古代较早的从艺者称谓。在此,笔者借着典籍中对瞽、优旧事的记录,简单谈谈当代中国曲艺中一脉相承的美学价值。 一、劝人向善的中华美学继承
中国曲艺自古以来与中华美学精神相携前行,在先秦的瞽人旧事中就可见曲艺艺术的历史积淀及劝人向善的美学传统。西汉刘向著《列女传》,其中一卷《母仪传·周室三母》中记载周文王的生母大任(太任)时谈到,“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意即周文王在未出生前,其母大任就以听从瞽讲为人处世的故事作为胎教去感化他了。尽管我们无以考证瞽的“道正事”与文王才智的关联,但可以了解“瞽”作为艺人的前身,其说、唱活动担当了劝人向善的角色,已经为统治者所认同与接纳。
曲艺的文学特质是抱诚守真,抑恶扬善,但其“基因”却源自我们民族曲艺“说书唱戏劝人方”的美学传统。尽管当代曲艺存在曲种的多样性、表演技艺手法的多流派,但曲艺文化始终在“说什么与怎么说”之间选择了有意思和有意义的有机统一。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之《谐隐》篇,以对“言皆”者的劝诫,表述了对古代曲艺先人活动从正从善功能的认可。他认为,擅长讽谏的优人对统治者的决策带来直接的“义正”影响,发挥了积极的社会效用,所以正史中才得以保留滑稽列传的位置。所谓“优旃之讽漆城,优孟之谏葬马,并橘辞饰说,抑止昏暴”。只是,刘勰本人更倾向于艺人活动的实用价值与政治功能,不比司马迁“谈笑讽谏、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的语言来得亲切。
一般来说,鼓词的名称起源于明朝,指以鼓、板击节说唱的汉族曲艺艺术形式,它是与远古鼍鼓、诗经中瞽瞍、两汉击鼓说唱陶俑、唐五代变文、宋元的陶真、鼓子词、诸宫调、货儿郎、词话、瞽词一脉相承的曲艺形式,清有鼓儿词、鼓书、大鼓、子弟书,今有梅花大鼓、西河大鼓、山东大鼓、梨花大鼓等。鼓词作为各种大鼓唱词的统称,是文学、音乐和表演三种艺术的结合,以文学为主的说唱艺术。也有人说“瞽词”源于陆游“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的诗文,“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恰是瞽人通过说唱,向乡民诉诸一种处世观,即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方正行事准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c18aea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