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期末资料

2022-12-15 18:24: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环境心理学期末资料》,欢迎阅读!
期末,心理学,环境,资料
环境心理学资料整理

第二章 环境知觉理论 1、格式塔知觉理论

基本观点:知觉的整体性、同型论(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都具有同样的格式塔性质,具有两两相对应的关系)、场作用力。

a考夫卡(心理场与物理场)b动的形态比静的更易成为图形 2、生态知觉理论

吉布森的生态知觉理论强调人类的生存适应。例如:寻求生活资源及配偶、预防死亡等。

A基本观点:1)环境的提供 生态知觉理论认为,知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的孤立的刺激。环境知觉是环境刺激生态特性的直接产物。 2)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 感知觉是机体在环境中进化适应的结果。视觉悬崖实验 B 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愉悦、恐惧、艺术欣赏、信息控制

C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 公共场所张贴“眼睛”标志,眼睛标志具有警示作用;“园艺”疗法

第三章 环境行为关系理论

一、唤醒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增加人们身体的自主反应。唤醒是由于大脑中心的网状结构被唤起,脑活动增加。唤醒理论用于解释温度,拥挤和噪音对行为的影响是否有效。 唤醒理论的内容/观点:

1、唤醒的改变是与环境相联系的,人们情绪的变化引起了唤醒水平的改变,而情绪的变化必然是受到了环境影响的结果。2、愉快或不愉快的情境都能使唤醒水平增加。3、唤醒的改变使人们去寻求内部和外部的,并比较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差异。4、人们倾向于对中等的唤醒水平给予正性评价。

二、环境负荷理论又称为刺激负荷或刺激过载理论。该理论主要关心环境刺激出现时注意的分配和加工过程。 环境负荷理论认为:1、个体对获得的感觉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2、当环境提供的量超过个体的加工能力时,就出现超负荷现象。3、当环境刺激出现时,个体要进行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4、环境负荷理论认为,人对某个刺激的注意力不能持续不变,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会暂时减弱,在这一段时间,就出现超负荷现象。 所以,按环境负荷理论的观点,刺激过载导致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到行为。

三、环境适应水平理论适应水平理论:奥尔特曼(1975)提出,人们可以通过某些机能来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沃尔维尔认为适应水平理论,可以用于解释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对行为的影响,包括温度,噪音等。

适应水平理论认为,环境提供的刺激有一个最佳水平,然而,由于每个人过去的经验不同,所以要求的最佳水平也不一样。最佳刺激水平的改变称为适应,它指的是,当环境改变时,个体对环境反应的改变。

适应水平理论至少适合于解释三种环境刺激条件下的环境行为关系:环境中的感觉刺激输入,社会刺激输入,环境的改变运动,这三种刺激可以在三个维度水平上发生变化:

1、强度:环境提供的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心理不适。如噪音太多让人易怒,一点声音没有,也会不舒服。 2、刺激的多样性:适应水平理论认为多样性在中等水平是最好的。 3、刺激的模式:或说是环境提供的组织结构和不确定对知觉的限制。

四、行为局限理论 行为局限理论认为,环境对行为的限制包含三个基本的步骤:觉察到对环境控制的丢失、阻抗,以及习得的无助感。 a“局限”:指环境中的一些限制或者说干扰了我们希望去做的。环境提供的超出了个体控制能力的范围,从而对认知活动产生了干扰。

b心理阻抗:当人们觉察到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丢失,首先会引起负性情绪体验,这时,个体就希望重新获取对环境的控制力,这称为心理阻抗。当个体感到行为受限制时,心理阻抗可以消除环境对行为的限制。

c习得无助感:行为局限理论还认为,当控制环境能力的恢复失败时,可能会导致习得无助感。也就是说,当多次努力重新获得控制环境的尝试失败后,人们会认为对于环境是无能为力的,于是放弃了努力,并且“学习”认识到对环境的限制是无力改变的。

1




第四章 认知地图

1、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托尔曼 认知地图“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个体对空间环境知识的表征” 2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

城市认知地图有五个组成要素:路径(旅行的通道)、标志(具有明显特征而又充分可见的定向参照物)、节点(观察者可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区域(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的空间范围)、边界(不同区域的分界线) 3影响空间定向的因素1空间定向能力的个体差异2环境空间 复杂性、可识别性、直路指示牌、一致性(标准化)

第五章 个人空间、私密性、领域性 一、个人空间

1概念:个人空间是指闯入者不允许进入的环绕人体周围的看不见的一个区域。 2个人空间的作用:A自我保护的功能(控制攻击性;降低压力)B对环境刺激的调节控制(与“摩登”女郎的距离;适应水平理论;控制理论;调节环境刺激量,维持最佳刺激水平)

3侵犯个人空间的效应(应激水平升高,伴随一系列行为姿态,面部表情的变化以及一系列生理变化)

4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情绪因素;个人因素:人格、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等;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人际关系的吸引力和社会地位) 5人际距离

1)亲密距离(0-45cm:近段(0-15cm)适合抚爱和安慰,恋人关系,非言语交流距离。远段(15-45cm:亲切的耳语。 公共场合,人们用避免谈话、避免微笑和注视来取得平衡。 2个人距离45-120cm近段45-75cm非亲密者(其他异性)进入此距离时,会有较强烈反应。远段75-120cm 适用于亲属、师生、密友握手言欢、促膝谈心或日常熟人之间的交谈。 3)社交距离(120-360cm:近段(120-210cm工作,上下级;远段(210-360cm)正式会谈 4公共距离(360-750cm:这是演员或政治家与公众正规接触所用的距离。 6个人空间的测量:模拟法、实验室止步距离法、现场研究(自然研究

7座位选择与布置:距离与座位选择;交往类型与座位选择及布置;社会向心/离心环境座位选择及布置;边界效应/依靠性与座位选择及布置。 二、领域性

1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 ,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2领域的类型:阿尔托曼将领域分为三类:首属领域、次要领域、公共领域 a首属领域:使用者使用时间最多、控制感最强的场所,如卧室、住宅等

b次要领域:不如首属领域那么重要,不归使用者专门占有,使用者对其控制也没有那么强,属半公共性质,包括夜总会、邻里酒吧、自助餐厅或休息室的就坐区。

c公共领域:可供任何人暂时和短期使用的场所,包括电话亭、网球场、海滨、图书馆、公园等。

3领域的功能:组织功能、领域性与控制感、领域性与安全防卫(形成易于被感知有助于防卫的领域、自然的监视) 4领域性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a性别(男人的个人空间需求大)b个性特点(内向的人个人空间需求大)社会文化因素 5环境设计应用

1)增进领域感 a领域标志物 b领域感与邻里交往水平

2)可防卫空间a邻里交往b视觉接触(照明水平)c空间开放度(可穿越与否) 三、私密性

1概念 私密性: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私密性并非仅仅指离群索居,而是指对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选择与控制。私密性可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方面:退缩和信息控制。退缩包括个人独处、与其他人亲密相处、或隔绝来自环境的视觉和听觉干扰。信息控制包括匿名、保留、不愿多交往。 2私密性的作用

a社会交流的保障b控制:习得性无助、私密性与控制感c自我认同感:如果个人感到能有效调节自己与他人的交往,就会增强应付环境的自信心和能力。如果不能控制与他人的交往,就会丧失信心和能力。e情感的宣泄 3私密性的影响因素

1)个体因素 A性别(女性自觉私密性较高;女性个人空间要求小;女性有更有效的私密性调节机制;女性是“社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b9a1e06b52acfc789ebc96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