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点”和“染”

2022-04-08 07:18:2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中的“点”和“染”》,欢迎阅读!
诗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唐诗中的

作者:陈晓华 陶晓跃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2年第11

点染,原是绘画中的一种常用技法,后来移用到诗词的创作里。清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最早提出点染技法: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句乃就上两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点,是点明题旨或词意;染,则紧承题旨、词意作具体形象的描绘和渲染。点与染应融为一体,不能有其他的赘语相隔,否则意脉一断,即成死灰

也许是受到刘熙载此语的影响,后人将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唐宋词中的点染艺术上,而对唐诗中的点染艺术鲜有解说。其实,任何一种艺术都离不开前承后传,继往开来。

仔细品读唐诗,不难发现诸多点染密切配合的佳作。比如韦应物的《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九日驰驱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起笔两句以极为平淡的笔墨叙写诗人一旬中九天为官务奔忙,迎来了一个休假日,去拜访友人王侍御,不料却扑了个空。第二联诗人笔锋一转,先是点,点出友人诗思清人骨;后一句则是染,用清澈的流水、清冷的白雪,渲染友人的诗情。诗的意境也由此而出。 唐诗中的点染,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先点后染

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诗的前两句从时、空两个方面落笔,写走马疾行,时过两月,既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又暗藏诗人绵绵的乡思之情。后两句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前一句故意设问,是点,点明夜宿不定;后一句是染,荒凉大漠无际无涯,苍凉一片。点笔表情,染笔写景,融情入景,含而不露。

又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上联的一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这是点,点明归思题旨,字透出归思之心切。三、四两句是染,是以淮南的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寂寂高斋、凄凄雁声,渲染悠悠乡情。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沈德潜《高诗别裁》)

再有赵嘏的《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前两句写早起临水梳发,水边看到寒秋。深秋是最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而塘边梳洗,以水为镜,又暗含岁华将暮。楸木人老,加之漂泊异地,一触即发的自然是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乡心句是点,点明身在客中,无限二字加重了其分量;一雁句是染,是以一雁飞过南楼而归,浸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b31338084254b35eefd349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