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汉族的婚嫁习俗」

2022-06-13 17:20:2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各地汉族的婚嫁习俗」》,欢迎阅读!
汉族,婚嫁,习俗,中国,各地
中国各地汉族的婚嫁习俗

班级 数122

学号 2 姓名 谢莉玲

摘要:与少数民族的婚俗礼仪相比汉族的婚俗要繁杂得多。婚俗是世代延续下来,各地婚俗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老的婚俗传统。因此,要了解中国现代各地的婚俗,必须先了解中国古代的婚俗传统。

关键词:汉族、婚嫁习俗、传统的、现代的。 (一)汉族古代的婚俗

1.父母之命,媒妁之约

在一夫一妻制之下,结婚是为了成家。娶妻涉及家庭的统一和巩固,涉及每个家庭成员的利益,所以做父母的在孩子的婚姻大事上把握大局,起决定作用,不会让孩子凭感情决定婚姻大事,这就是“父母之命”中国古代是男尊女卑的社会说是“父母之命”其实主要是父亲之命。媒,就是某合;,就是斟酌。媒妁,即斟酌情况,某合两姓,使其相成。媒人主要是起中介作用,所以现代还有“媒介”“媒介语”等词。因为古人生活圈很小,很少往来,对彼此情况不熟悉,需要媒人加以介绍、说合、联系。所以有云:“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媒妁之言虽不可少,但媒人的地位在古代并不高,究其原,主要媒人为撮合两姓,往往两头说谎,口无真言。

2.古代的婚俗礼仪

古代的婚礼场面大、声势大,目的在于张扬和告知社会:这对夫妻从此合法结合,以生儿育女了。不举行这种仪式,男女结合就是非法的,如果他们生儿育女,将为社会所取笑。举行婚礼,还有一个意义,就是确定新娘在新郎家中的地位。举行过婚礼,新娘才算是新郎家的正式成员,在家中的地位才被明确下来。中国古代的婚礼过程分为六个阶段,故而被称为“六礼”这种制度在周国已经萌芽,秦汉以后,逐渐成为定制。“六礼”是纳彩、问名、纳吉、请期、亲迎。

1)纳彩。纳彩,意为采择,就是男子选择妻子。男方打算选择某女为妻,就让媒人带话于女方,试探女方的态度。女方家长同意后,便收下男方送来的采择之礼。

2)问名。采纳仪式结束以后,媒人向主人问女儿之名。这里所谓问名,实际上问的是女方的生辰八字,以备占卜。那什么是生辰八字呢?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可以用八个字来表示,这就是八字。中国古代纪年法用的是天干地支。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出生时间,也就是说都有自己的生辰八字。

3)纳吉。古代人很迷信,婚姻大事多要占卜。宋代以后,主要是根据男女的生辰八字算卦订婚,吉则缔结婚姻。同时把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告诉女方,也是以雁为礼——后世则多以金银首饰为礼,相当于现代的订婚,俗称送定、过定。

4)请期。请期,即男方将择定的婚期告于女家。用请,只是表示客气,表示男家不敢擅自做主。实际上婚约签订之后,女家已将结婚日期的决定权交给男家,即所谓“自受聘后一任择日成亲”

5)亲迎。亲迎,即迎娶新娘,指在约定日期新郎前往女家迎接新娘。一般是男子亲往女家迎亲,新娘盛装以待,母亲送之出门,并告诫女儿要尽孝守礼。新郎到新娘


家后,掀起轿帘等候新娘上轿;新娘上轿后,新郎放下帘子,骑马在前,新娘乘车在后。到男方后,拜堂,新郎、新娘共鼎而食,再将一瓠瓜剥为两半,夫妇各执其一,斟酒而饮,谓之“合卺”——这就是后世饮交杯酒的缘起。行合卺礼后,送入洞房。这一过程,婚俗文化中最富民俗色彩的事项之一。

(二)汉族现代的婚俗

中国现代各地婚俗各有差异,但都源于古代的“六礼”,总的来讲,大同小异,一般都要经历议婚、订婚、嫁娶、婚礼、闹洞房等环节。

1.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的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与不成,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付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彩”。媒人议亲,一般首先口头上探询双方意图,女方即使不允,一般也只能婉言谢绝,俗谚“一家女,百家求”可以不允许,但不可以得罪媒人。

2.订婚

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订婚,“许亲”“定亲”男方可以郑重地给女方家送去聘礼,至于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而异,视家境贫富而定。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征”山西雁北一带称之为“下茶”,晋南一带则称之为“过大礼”

3.嫁娶

订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宴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一般要事先请人定一个好日子。因为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到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选日子”,又称“看日子”“送好”“送娶牌”等,即古代的“请期”

无论何种形式的喜礼,都要讲究吉利,不能送谐音不吉的物品,如钟(终)、梨(离)缎子(断子)等,一般也不送单数。有些地方要给待嫁的女子加“笄礼”俗谓之“上头”古代女子十五岁许嫁时要举行加笄仪式,即改变幼年的法式,把头发绾成一个髻,以此表示女子已成人。

女儿出嫁离家时,各地大都有新娘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庄家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坑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毯或红布铺地(红毯、红布象征一生走红云),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力求脚不沾地。

4.婚礼

迎娶队伍回到男家以后,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邻里一拥出,迎接新娘。很多地方新娘有索取“下轿钱”的习俗,一般几百到几千不等,都是双数,索取“下轿钱”后,由一“全福人”相搀,踩着红毯或红席进门,称之为“传毯”或“传席”。婆婆随后用扫把在轿内象征性地扫三下,并取土一把,拿回家放在新房坑角席子下。这叫“扫轿土”,大约是和“不带娘家土”的习俗针锋相对的——你怕带来娘家的土,影响娘家中庄稼;我偏要想方设法扫一些,以有利于自家的农事。

新郎、新娘进门之后,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即开始举行拜天地的仪式,这是婚礼告成的主要标志。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门前,设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位。新郎、新娘就位后,由两位男宾唱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后行夫妻对拜礼。仪式结束之后,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新娘走入


洞房,到了洞房门口,新郎用一杆秤将新娘的“蒙头红”挑下,然后新娘才进入洞房,或者等新娘进入洞房坐在床上后,两人并肩坐在床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的袍襟之上(表示已经同房同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蒙头红”,然后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新鞋,为她另换一双。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

5.闹洞房

新娘被送进新房之后,多是朝着“喜神”所在的方位坐下,谓之“坐帐”或“坐床”此时,有人端来栗子、红枣、花生等撒在床上,边撒边念“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此谓之“撒帐”。以前坐帐要坐三天,为此新娘要在婚前几天便要节食,以免坐帐时难堪,后来改为一天,或者象征性地坐一下午。

中国各地一般都有“闹洞房”的习俗,洞房之夜,热闹非凡。俗话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

6.回门习俗

新娘婚后的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回门”“回亲”等。回门标志着男子开始以新郎的身份进入女家,也是给新娘缓和初为人妻、初为人媳紧张的一次机会,女家往往也借此机会来考验新女婿。

回门通常由娘家人来接,也有由婆家送的,然后由丈夫接回婆家。有的地方讲究“爹接娘送,一辈子不生病”

总之,在中国汉族婚俗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习俗,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

参考文献

中国民俗文化(第二版) 王衍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b24e4b42c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5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