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吴欣彤 素材整理——惠特曼》,欢迎阅读!
惠特曼
惠特曼其人
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或许永远不会忘记,他曾于1808年许下的一个期盼,在11年后得到了实现:“在美国,我们一直缺乏一位天才,能独具慧眼,看出这片土地上无与伦比的材料的价值。”1819年,这位天才诞生了,他就是沃尔特·惠特曼。
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美国著名诗人,《草叶集》是其鼎鼎大名的代表作。1819年5月31日,他出生于美国长岛亨廷顿区一个叫西山的小村落,这个村落被群山环绕,有郁郁葱葱的树林,乡间小道布满泥土清香,两旁坐落着古老幽雅的庄园。惠特曼正是在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故乡成长了四年,培养了对自然最初的稚嫩又敏锐的感知。
1855年,他的《草叶集》初版问世,书的名字,仿佛让人们穿越了遥远时空,看到了孩童时期惠特曼的眼眸中对世间花草绿叶的印象。三十七年间,惠特曼一直在创作完善这部诗集,使它最终出至第十版。《草叶集》也一举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美国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的诗集,打开了自由体诗歌的风格之窗,对后来的诗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爱默生说,他所一直寻找的那位诗人,在《草叶集》中找到了。的确,惠特曼就是那位具有独特慧眼的诗人,在自己生长的国土里捕捉珍贵的材料,并把它们揉入真挚的情感,揉入自己的命运,揉入周遭人民的生活。他的诗可以说是文字与人的高度统一,对此他本人有一番话:“朋友,这不是书,谁摸到它,就摸到人。”
惠特曼的诗歌,无一不在描述一段历史、描述一个时代、描述那个对我们而言属于另一个国度的人间世。若不了解惠特曼的生平、他所历经的年代环境,我们便无法真正读懂他诗中的每一句话。 文学源于生活
文学源于生活,惠特曼正是这句话最典型的代表。惠特曼对生活的敏锐感知,来自五光十色的大自然,这归功于他所出生的那个拥有天然诗意的小村落。四岁以前的惠特曼,与苹果园和家畜作伴,与乡道上羚羊项圈的悠扬铃声作伴,这种朴素的农村生活节奏在小惠特曼的心中回响。小小的他逐渐有了这种印象:仿佛大地是他的父亲,而充满诗意的长岛湾则是他终生热爱的母亲。对自然草叶的敏感之种子,便如此在惠特曼的幼小心灵里头埋种。
成年的惠特曼所作诗歌,真诚而生动,风格清新朴素又真实动人,读起来富有韵律。只是,我们都难以想象,他在布鲁克林接受小学教育的六年,竟是他人生中仅有的读书时光。离开了学校的惠特曼便开始自学,同时还到律师事务所和诊所当童仆,那个时候他只有11岁。由此可见,惠特曼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接触社会、体验社会。
年纪轻轻的惠特曼,不仅做过童仆,还做过印刷厂学徒、报社学徒、排字工,17岁的时候回到家乡当起了教师,后又在多家报社担任编辑。除了与文字打交道的这些工作之外,惠特曼还当过四年的木匠。这些工作生活的轨迹,无不为惠特曼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他的阅历之丰富,不止于他所经历过的工作。惠特曼平时喜欢游荡,喜欢冥想,喜欢自由散漫的生活。他更喜欢结交朋友,比如船夫、马车夫、机械工和渔民等,从这些人身上,惠特曼间接地扩张了他感
知社会生活的“触须”,最终才能以开阔的视野,洋洋洒洒,写成一篇篇把生活与文字高度揉合的诗歌。 阵痛期的呐喊与坚持
伟大人物的一生,并不都一帆风顺,时而会遇到“阵痛期”,而惠特曼的写作之路,亦是如此。1855年,惠特曼的《草叶集》初版写作完成,这部诗集还是惠特曼自掏腰包才得以出版的。《草叶集》刚刚问世的时候并不受欢迎,甚至引来许多批判和嫌弃的声音。有杂志评这部作品是一个“浮夸、自大、庸俗和无聊的大杂烩”,有的评价甚至到了人身攻击的地步,比如某伦敦报纸评说惠特曼根本不懂艺术,“就像畜生不懂数学一样”,还有的直接把惠特曼描述成了精神病院逃出来的神志混乱的疯子。
果然,印制了大约八百到一千本的《草叶集》,在当时基本上滞销。对此,惠特曼时而说“很快就卖完了”,时而又说“一本也没有卖掉”。这些书也许卖出了一些,剩下的大量则被拿来送人了,想必惠特曼当时的心情五味杂陈。眼看自己的作品要被冷落,惠特曼隐隐作痛的内心燃烧着这样的呐喊:“接受我的这些草叶吧!
在阵痛期的黑暗之中,作家爱默生向他投出了一抹阳光,他写信向惠特曼表达自己对他的赏识,是当时少有的能看出惠特曼独特潜质的人。而惠特曼自己,也并没有因为社会的打击而放弃继续创作《草叶集》。最终他利用几十年的努力摆脱了自己文学之路的阵痛期,扭转了许多人对自己作品的看法,更奠定了自己在美国诗坛的重要地位。”
美国现代诗人庞德,就曾长时间厌恶惠特曼和他的诗集,最后也终于在他的文字中领悟到这位人物的伟大。他高度赞美惠特曼及其《草叶集》,认为他就是美国的代名词,是美国的化身,他的诗集才是唯一值得阅读的。 善良诗人心中的人道主义
1861年,《草叶集》第三版发行后的一年,林肯就任总统,美国内战爆发。在这个美国历史上的关键年代,惠特曼没有像一般作家那样待在自己的“堡垒”中,而是前往战场的前线,在华盛顿陆军医院当起了义务护理员。他对华盛顿这个地方恋恋不舍,源自他对战争伤员的情感以及对民主事业的责任感。实际上,惠特曼的人道主义和救死扶伤的精神,早就体现在他的《自己之歌》中:
只要有人快死了,我就飞奔前去,扭开他的门把,将被子推落到床脚,请医生和牧师都各自回家。我抓住死者,以不可抗拒的意志把他举起来,啊,绝望的人哟,抱住我的脖子吧,把你的重量加到我身上,你无论如何不能倒下!我猛烈吹气,给你注满生机,让你苏醒, 我使屋子里到处有武装的人,那就是爱我者和战胜坟墓的生命。
秉着诗中对人的生命与自由的关切情怀,惠特曼在华盛顿充当了两年护士,接触了大约十万名士兵。惠特曼尽心尽力的护理和关怀,让许多士兵铭记于心。除了对士兵的人道之情,惠特曼还常对底层劳动人民观察入微,他们的劳动生活和精神意志经常是他写作的题材,这些都可以在《草叶集》中觅得。可见,惠特曼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满怀善意的人道主义作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afd63f5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87.html